文化揽胜 > 城道坡

城道坡

发布日期:2024-03-13 15:36 1902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位于太行山涧桃河和南川河交汇处的乱流村,绝对是平定县境内一个地标性特点鲜明的古村落。由于两河之间,东西走向的南方山横亘,昔日由娘子关进入山西的商旅至平定州城者,必须要在乱流村折道南川河道绕行西郊村方可抵达,绕行里程达40多华里。其实,乱流村与平定州城中间就间隔一脉南方山,如果能开出一条通道径直到平定州城,快捷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我们的先人也还真的把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这条径直到平定州城的通道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提升高度方面有三道大坡,且都因为通城而谓之城道坡。具体路径:起始点桃河南岸南方山脚下乱流村的瓦窑;第一道城道坡(又名瓦窑坡),系河流石铺就的路面,坡路两侧置有排洪通沟以保护路基,全长300余米;上了第一道城道坡面临的是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其间还筑有两座石拱桥,分别名曰大桥、小桥;接着是第二道城道坡(又名皇衫坡),系青石铺就的路面,坡中为乱流村与王家庄村的分界线,并竖有“村界碑”,全长约200米;再接着就是王家庄村,其村西有坡,也名城道坡,坡系砂料石路面,并筑有护沿石栏墙,级别较高,全长约300米;再过便是岭上村,其岭即为南方山脉的山脊,翻过岭上村平定州城也就近在咫尺了,下一道小坡即至。这条便捷的通道全程只有16华里,比绕行西郊村进城足足少了20多华里的路程。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歌谣说得好:方山横亘两水间,古来交通多蹉跎。安得天堑变通途,如诗如画城道坡。


  城道坡的建成、启用,少说也有500年的历史了。对此,平定地方志书和地情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也能在其中查询到相关的佐证资料。清光绪版《平定州志·人物》载:“石东洋,乱流村人,好善乐施,村西路有大桥为通州要路,后被山水圮坏,公独立建修,至今便之。”由石东洋对通州要路大桥山水圮坏之后独资重修,说明大桥及其两翼城道坡早在清代中晚期就已存在与运营许久了。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坛庙》又载:“开河寺在州东北十六里乱流村。洞顶横石如匾,上书嘉靖乙酉乐平乔宇、子永殷、郡人王振等同游于此。”乔宇一行当年由平定州城出发游乱流开河寺,走的应该就是这条通州要路,不仅有口口相传,而且有碑刻文字佐证之,路径的方位在州东北,全程十六里,时间是明嘉靖乙酉年,即公元1525年,也就是说至迟在明代的500多年前城道坡就开始建成和启用了。乔宇,乐平人(今昔阳),明成化进士,曾任职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性好山水,有诸多记游诗文传世。


  城道坡作为桃河谷地通往平定州城的捷径要路,由于其间坡大、山高、沟深,地形复杂,古往今来发生过不少传闻轶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古时候,这里常有抢劫行旅的“响马”出没,行旅遭受掠夺,甚至被伤。因此,乱流村的武术“社火”也就盛极一时,出现了侯六、侯七等武林高手,专门从事佩带武器护送过往行旅财物和人身安全过境的“保镖”,保一方平安传为佳话。


  城道坡复杂地形的屏障特色,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特殊的作用。那时候我平西县、平东县抗日游击大队以及长期驻扎宋家庄村的八路军129师秦(基伟)赖(际发)支队,多次凭借天险在此设伏截击盘踞在平定县城和乱流火车站的日伪军,并大获全胜,使其闻风丧胆,再不敢问津此路。与此同时,这条特殊的路成为一条“红色通道”,连接平定县路北与路南抗日根据地、转移干部伤病员战略物资、发动“破交战”“奇袭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的必由之路。


  说到正太铁路乱流段的“破交战”和“奇袭战”,就不能不提及乱流站一个叫石益昌的铁路工人。他是“手提红灯”的扳道工,也是秘密发送情报的地下共产党员。那个时候发生在乱流火车站的火烧炮楼、拦截军用物资以及破袭铁路动脉线的许多情报,都是由他提供并送出的。石益昌的身份被暴露之后,在一个深夜逃跑时一直被日本人尾追。对方还不时鸣枪,他拼命朝着城道坡的方向跑入深山后,日本人才不得不放弃。石益昌投奔到了宋家庄,参加了秦(基伟)赖(际发)支队的战斗。在解放战争中,他随第二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授衔时,他被授予少校军衔。石益昌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生涯时,经常会说他自己是由城道坡走进革命队伍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道坡经历了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夕,乱流村有个叫和尚的村民,一天他赶着毛驴要去平定县城,没有选择走城道坡,而是绕道西郊走了南川河。正是鉴于“进城绕西郊”有悖常理这样的原因,当然也还有其他不同于常人与生俱来的迟钝、木讷等,于是,村里人都称他“迷瞪”和尚,这一称谓一直伴随他走完了余生。


  世事变迁,天道轮回。城道坡开始呈现落寞,昔日的辉煌褪色,难以维系。首先是20世纪初叶随着正太铁路的开通运营,长途行旅逐渐减少以至于清零;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白羊墅)娘(娘子关)路的建成,平定县城至乱流火车站运煤专用线的开通,公路汽运的日益繁荣,人们选择坐汽车绕西郊进城者与日俱增。城道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行人锐减甚至于近乎绝迹。其时,笔者还专门走过一次城道坡,寻求当年读书时穿梭于其间的往事和感悟。此时的城道坡路基破损严重,荆棘杂草丛生,如果不是熟人,很难辨识和想象曾经车水马龙的繁华了。于是,直面“进城绕西郊”的现实,心想是不是应该给早已作古的老人“迷瞪”和尚正名和“平反”呢?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实往往颠覆人们的认知,说的有道理啊!


  城道坡在沉寂了30多年之后,随着新时期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一次出现奇迹,竟然重新“火”了起来。


  平定县委和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在毗邻县城的南方山削山头、填沟壑,建设开发产业园区。同时,为了兼顾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开通一条由县城经开发区连接桃河谷地的公路。这条旅游公路的勘定设计建成使用与当年的城道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人与古人“对话”的不谋而合,循从的是天道和规律,令人拍案叫绝!


  旅游公路具体路径是:由临近县城的岭上村沿南方山脊背,绕过了处于凹地的王家庄村(当然也就略去了该村的城道坡),至王家庄村东皇衫峰顶,在这里,可以俯瞰桃河一览无余;于是,开始盘旋下坡,经皇衫坡(王家庄村与乱流村界的第二道城道坡)后,过小桥、大桥,再下瓦窑坡(第一道城道坡),即至桃河谷地的乱流村;沿路山高坡大弯多,四季美景如画,颇能感受“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惊心动魄。


  旅游公路传承了城道坡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城道坡又赋予了旅游公路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从平定县城进入桃河川至娘子关旅游景区的游客如织、络绎不绝,乱流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保护古村落,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河寺石窟成为首站景点很受青睐。同时,乱流村的综合经济发展也“近水楼台”,受益多多。特别是持有“免费乘车优待证”的老年村民们,站在村外民心桥头,既可以选择县域公交602路通往平定县城,也可以选择30路公交直达阳泉市区,用时都不过十几分钟,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  


  文字:周立业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