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元好问过故关

元好问过故关

发布日期:2024-03-08 10:56 2785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井陉古驿道是连接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一条重要通道,正所谓“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语)。故关是井陉古道西侧的隘口,它与苇泽关成掎角之势,明代中后期以前一直扼守着三晋大地的东大门。公元1254年(甲寅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车马客商在狭窄的山道上缓缓前行,两侧悬崖直上,高不可攀,远远望见一座关城如矗立在半空之中,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诗人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也在行旅之中,这一年他六十五岁,身体还算硬朗。虽然长途旅行十分劳累,但因为即将踏上乡郡平定故土,诗人风尘仆仆的面容上又显出欢欣和期许。


  这次旅行元好问为我们留下了三首五言律诗,题目为《甲寅正月二十三日故关道中三首》。诗作收录在清代道光年间阳泉籍学者张穆编著的《元遗山先生集》,以及三晋出版社2015出版的《元好问全集》中。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光绪八年版《平定州志》中收录了一首七绝《过故关》:过关天日正晴明,谁道山神不世情。远客得归心绪别,陇汧间作断肠声。诗的作者标注为元好问,但这是编撰者的一个失误,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金代的李献可。元好问编著的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中收录了其小传和这首诗,诗的题目是《召还过故关山》。今人所编《历代名人咏阳泉》《诗韵平定》以及《平定文史资料》系列之《固关》《平定传世文钞》等书籍也将这首诗列在了元好问名下。


  唐代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广阳县”下记载:井陉故关,在县东北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方轨,指车辆并行。明代刘效祖撰《四镇三关志》载:故关,东至井陉县四十里,西至平定州八十里,南至泉水头口六十里,北至娘子关二十里。光绪版《平定州志》“建置·城池”所附“关梁”记载,“故关,在州东九十五里,即汉韩信下赵井陉口是也。明正统三年改巡检司,万历间裁”。故关今称旧关,因山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的建设而再次闻名天下。固关(又称新关)位于故关以西约十里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尘埃风雨几时休


  三首五律其一:雪涧不得过,阳坡如见留。林烟常暗淡,木叶自飕飗。齿发悲行役,莺花惜旧游。尘埃与风雨,看待几时休。


  据狄宝心先生《元好问年谱新编》载,上一年(1253年)冬天,元好问应友人严忠济之邀至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并在那里度过了春节。元宵节后,遗山还乡,经八百余里行程,这一日进入了井陉古道。


  不久前下了一场雪,因气候寒冷还没有完全融化,山涧中多处结冰,湿滑难行,不时有人仰马翻的情形出现。元好问叫车夫在一处向阳的山坡处略做停留。抬头望见对面高岗之上有一处茂密的丛林,在朝阳的映照下青灰色的烟岚不断升腾。一阵冷风掠过,树上残存的黄叶在呼啸声中被卷上天空,飞向远方。遗山想到自己生逢朝代更迭之际,历经坎坷,如今已到暮年还长途跋涉,在外奔波,不禁生起几分无奈和感伤。转念又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功不唐捐,旅途之上那些莺啼花开的好景也是对自己的慰劳。又该前行了,大约在天黑前能到达今日的目的地平定州城。可自己的好友——总帅聂珪已在两年前辞世,故交零落,往事不堪回首。这样一路尘埃、栉风沐雨的奔波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这首诗作者从眼前的景物写起,不易度过的雪涧、暗淡的林烟、飘舞的黄叶这些意象都与诗人行旅疲累的感受相契合,但往日“莺花旧游”的回忆和对明媚春光的期待又使这首诗透出亮色,也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居情难抛是晋产


  三首五律其二:千里不易到,三冬须少留。居情犹晋产,去意已雕丘。远出每为苦,雄夸还自羞。君心未肯在,应待肯时休。


  山东东平是元好问晚年奔波时期经常去的地方。据《元好问年谱新编》记载,遗山在聊城羁管时曾得到了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的关照。1240年,严实卒后其次子严忠济嗣位,重视儒士,有其父遗风,多次礼请遗山至东平。从故乡秀容(今山西忻州)至东平有千里之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去一次确实不容易,那里又有许多好朋友,故而留下来过冬。随着年龄的增大,子女们又分散异处,在家乡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因此,遗山前两年就有意在鹿泉定居,完成著述的目标。鹿泉在隋代置县,唐代改为获鹿县,位置在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新居在作这组诗的当年建成,遗山有《鹿泉新居二十四韵》。虽然落叶归根,在家乡安度晚年是人之常情,但如此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有其优势所在——这里无论是越太行到平定、回秀容,还是赴真定、顺天、燕京、东平这些常去之地都比较便捷。雕丘,地名,借以指代。


  每次远行都很辛苦。1237年遗山自冠氏(今山东冠县)还太原安置迁家事宜,经过羊肠坂(今晋城市天井关南)时也有感叹远行劳苦的诗作,“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羸马不胜鞍。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忆团圞。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百八盘。”另《出东平》诗中有:“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句。由此可知,遗山出行一般是骑马或乘坐席车,即以席为棚的车。古时路况难以与如今相比,颠簸之苦是可想而知的。诗人长途旅行,所见所感多有诗作,“雄夸还自羞”是自谦的表达。趁着身体条件还允许,遗山还是愿意多走走,见见老朋友,搜集一些著述需要的资料。等什么时候走不动了,就在鹿泉安居下来,非如此,不肯善罢甘休。事实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遗山还去了一趟东平,归来约两个月后卒于鹿泉寓所,后归葬秀容。


赋诗纪行入东州


  三首五律其三:六十复半十,年年添白头。只知诗遣兴,未觉酒忘忧。人七因循过,元宵块坐休。殷勤行记上,今日是东州。


  甲寅年春节过后,遗山已是六十五岁,经年的奔波、著述,不知不觉中时光流逝,鬓添白发。作诗可以抒发情怀,解闷散心,而饮酒却不能使人忘掉忧愁。唐代诗人杜甫《可惜》一诗中有句:“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大约诗的颔联即从此化出。遗山一生著述甚丰,除史学著作外,文言笔记小说有二百余篇。词现存二百八十余首,为苏轼、辛弃疾后的一大家。散曲虽然仅存十几首,但引领宋词变散曲之风。遗山成就最高的是诗,现存近一千四百首,其感慨乱亡之作尤其为人称道。曾国藩《详注十八家诗钞》从通史的角度选取了诗歌史上十八位大家、名家,分别是: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遗山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


  “人七”,指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大约女人们在这一天会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首饰,男士会登高赋诗。人日一过,很快就是元宵节了,东平大约没有乡郡平定元宵节的一些习俗,譬如垒塔火(又称棒槌火)、烤花糕、游百病、撵虚耗、耍迓鼓、跑马排、舞龙灯、打铁火等等热闹活动。元宵节这天遗山没有外出观灯,是在吟诗、读书中度过的,大约思念故乡、亲人的情绪也会自然生起。元宵节一过,遗山就辞别好友,动身返回故乡山西。正月二十三日过故关,踏上了平定的土地,赋诗三首以记行程。“东州”一词在元好问诗中多次出现,有时指山东州府,此处是指平定州。因为平定位于晋东,是三晋大地的东大门,称“东州”也是恰如其分。金元间平定古州六贤之一的王构在凭吊阳泉冯大来副使诗中也称平定为“东州”,诗曰:青衫竹马角犹丫,曾到东州副使家。正值阳泉春色好,东风开满树头花。


  元好问在故关道中吟成的这三首五律用了同一个韵。第一首触景生情,抒发远行的感受。第二首表达了晚年定居与出行的考虑。第三首书写踏上故土、以诗遣兴的欢快。三首诗意境连贯,浑然一体,朴素平淡中蕴含郁勃之气,反映出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字:郝秦峰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