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口村俯瞰
关河口是黄河峡谷中的重要隘口,为黄河与关河交汇的谷口,也是偏头关所辖的黄河边长城的一个重要隘口。我们说偏头关,关口在什么地方?其实偏头关有两个关口,一是陆路关口红门口,一是水路关口关河口。
关河是忻州偏关的县河,是黄河上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平鲁境内的野狐沟,由野狐沟内的冒花泉及其下游鸭子坪村吕洪沟等大大小小近万眼泉水汇聚而成,流经老营堡、偏头关关城,最后流入黄河,全长约55公里。明末史学家顾祖禹《读书方舆纪要》载:“关河在(河曲)县北百十里。源于朔州界,流经偏头关,西北入黄河。”
关河分为东西两座关河隘口,东关河隘口在老营城的东门外,人们平常讲的关河口就是西关河隘口。关河口首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冲。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关河口为偏头关的极冲,通黄河西的大虏之地。“内关河口、浦家湾等十一处极冲通大虏银安口、青天石等处”。关河口附近的桦林堡“设于黄河东岸,西岸尽虏帐也,东岸樵采耕牧之人日与虏对,最为难防,关河口密迩偏关,虏马尤顷刻可到。冬春结冰,偏关守备布兵摆守,时当戒严。”宣德九年(1434年),山西镇第一位总兵官李谦在西关河隘口跨河修筑了一座三孔石桥,桥上修有重楼,将关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横断隔开,也是雏形的守河工事。成化二年(1466年),山西镇总兵王玺从老牛湾沿黄河东岸修筑黄河边墙,长城过东西向的关河口峡谷时,墙体从河北侧的陡坡跳下幽深的河谷,然后又爬上河道南侧的陡坡,雄伟的长城墙体在关河峡谷呈V字形,严密封锁着这道河谷。在修筑长城墙体的同时,在关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河畔上,修筑了一座雄伟的墩台,起着镇守河道之作用,严防船只通过关河进入偏关境内。另外,在关河北侧之黄河崖畔上也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烽墩,犹如望河的兵士,下与河谷里的墩台照应,远与东南五里的桦林堡营遥相呼应。
关河口的地理形势相当险要,是一处绝妙的黄河景观。关河入黄河处河道幽深狭窄,蜿蜒曲折的崖壁垂直落下,高度约100余米。关河口村对面的崖壁更为险要,俗称蚂蚁崖,意为从崖顶看崖底的人,小如蚂蚁,惊险可怖。明万历年间的偏关学士卢承业在《关河鱼浪》诗里咏叹道:“关西形势若崤函,北塞天横折向南。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花飘蝶影惊鱼穴,风送涛声破乌庵。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诗中描述西关河口地势险要,形若西秦函谷关,就连悬崖峭壁上的岩石和望河楼也像悬在半空中戍边的利剑,令来犯者望而却步。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关河口恬适幽静的景致,河浪如雪,涛声如雷,潭似点墨,花开花落,彩蝶翩翩,鱼影跃跃……此情此景谁能将它与烽火连天的边关联系在一起呢?
关河口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明清两代,西关河隘口(即关河口)凭借黄河天险和陡崖峭壁成为长城边上易守难攻的要冲,同时也是长城和黄河上的通商口岸,草原民族坐船要到关河口进行物品交易,可以说,关河口是一个蒙汉民族共存共荣的边贸市场。《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偏头关“款后讲事进马,夷人络绎不绝,奸民射利潜通,凡我一切虚实虏备知之。其生齿稠密,商贩辐辏,尤虏所垂涎者。未雨绸缪之计,所当及时预图焉。”从商贩辐辏看出,当时偏关城内商贸之繁荣。这繁荣的商贸主要是由胡汉民族间的交易引发出的繁荣。在相对和平时期,长城边防的军事作用远远小于商贸作用,长城关口成为胡汉商人进行交易的绝好地方,这样在船上、码头上进行的“短平快”的交易方式占有了很大比例,于是关河口的军事极冲就演变成为商贸极冲,似乎成为一个批发市场,偏关境内的汉人从此购换上草原民族生产的货物,回到偏关县城进行零售,周边百姓纷纷到县城里购买,于是就形成了商贩辐辏的局面。现在看来,关河口是一个村庄,还是偏关县不小的村庄,人口最多时达六七百人。在明清时期,村边就是码头,村内有许多商铺,我们从关河口村的建设规模和建筑形制上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商贸是何等的繁荣。
关河口由军事要冲演变为通商口岸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当年边防吃紧的年代,黄河西岸居住的蒙古部落需要汉民族生产的茶叶、小米、铁器等生活用品,而黄河东岸居住的汉民族需要蒙古草原生产的马匹、皮毛、奶制品等。蒙古部落想解决生活物品之需主要靠打仗侵略夺取物资,可是明王朝又修筑长城又加强防务,蒙古部落的侵略行为多有失败的时候,这样要想及时得到所需物资还得靠通商。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朝廷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其中就有在偏头关水泉营红门口所设的边贸市场“互马市”,蒙古人用马匹来交换汉民族的物品。可是红门口互马市也有不开的时候,或者在近百里之外的关河口以及河曲一带,到红门口互马市有点距离,交通不便。还可以说,红门口是国家层面的,或者是大商人层面的,是浩浩荡荡的车载骡驮大市场,市场上有税官,有管理秩序的行政官员。而民间的小交易,类似今天交换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买卖还得就近“走私”,关河口的边贸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走私市场”。但是,因需要小型交易的蒙汉民族不在少数,愈积愈多,因而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关河口村黄河市场的规模。据关河口的老人们回忆,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关河口仍是河面上桨声帆影,号子声声,岸上蒙汉交融,接船的、交易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村里的车马大店人来人往,自成风景。
文/图:杨峻峰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