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大河之曲“曲成河”

大河之曲“曲成河”

发布日期:2023-12-11 15:58 4503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日报

   


12fcb048-2dc5-4b2c-9ae1-d5994c5f8852.jpg.jpg

河曲二人台表演张存良摄


6e7200df-9cfe-4149-911b-93ff8fd26dda.jpg.jpg

长城与黄河在河曲县罗圈堡并肩而行张存良摄


ca563ad6-42e4-4443-9be3-38bc362ce34c.jpg.jpg

西口古渡张存良摄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站在黄河边,杜全居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一河观三省,一曲迎天下。


  忻州河曲县是晋、陕、蒙接壤处的一座边城,滔滔黄河水在这里曲折潆洄,沉淀了大河岁月的精魂;莽莽纵横的塬壑沟堑锻造了走西口先民坚韧不屈的精神。这里是千里黄河、万里长城“双龙共舞”之地,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雄鸡一唱可鸣三省,西口开腔尽是史诗。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明代旧志对河曲县民歌普及的盛况曾有这样的记载,这便是大河之曲“曲成河”。


  “唱民歌是河曲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大家谁都会唱、随时能唱。好的民歌手能连唱三天三夜曲子不重样。河曲是个‘鸡鸣三省’‘歌润三乡’的地方,后人在这里搜集到唐风和魏风民歌。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民歌的宝库,在河曲叫山曲儿,在陕北叫信天游,在内蒙则叫爬山调……”谈起河曲民歌,杜全居如数家珍。


  今年60岁的杜全居,14岁学艺、16岁登台,师从河曲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运德,从事河曲民歌、二人台表演已44载。杜全居擅长演唱爱情类题材的河曲民歌,《红嘴唇唇一笑扰乱哥哥的心》《难活不过人想人》等歌曲广受欢迎,还曾受邀主演电视连续剧《西口情歌》。


  河曲被誉为“民歌海洋”与“二人台之乡”,也是“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作为记录河曲社会生活的“大型百科全书”,民歌、二人台是河曲人民生活的沉淀,是无数代人传唱的精华,更是河曲响亮、厚重的文化名片。


  如今,河曲民歌、二人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曲县连续三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歌好听曲难唱,如何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内涵,杜全居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河曲民歌主要包括劳动号子和山曲。其中,数量最多、传唱最为广泛的是山曲,《走西口》是其中的代表曲目。民歌难唱,最难在歌词,要把歌词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研究透了,才能唱出韵味。《难活不过人想人》《三天路程两天到》《走西口》等等,不了解当时百姓的难和苦,你就唱不出那味道。”


  曾经的河曲,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从明朝中叶开始,当地人北渡黄河深入蒙古草原谋生,开启了长达四百余年“走西口”历史。背井离乡的离苦、别绪、思念、期盼都化为民歌的旋律、唱词,一代代河曲人在黄河边“学会唱曲解心宽”。也正是由于彼时河曲人民“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大无畏的走西口精神与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成就了河曲的“民歌海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来河曲共采录河曲民歌两万多首唱词和42首二人台曲调。随后,《走西口》等河曲民歌更加广为流传,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如今,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材中都有关于河曲民歌的内容。


  天地是舞台,黄河做布景。时至今日,民歌二人台仍是这片土地上最欢快、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文艺表演形式。


  但田间地头的肆意而歌与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还是有很大差距。杜全居说:“虽然河曲人人都能唱民歌,但要成为二人台演员,可没那么容易。不仅要唱得好、跳得好,还要有舞台表现力。”


  从拜师学艺到为师授艺,杜全居的河曲民歌、二人台表演成绩斐然,2011年11月,杜全居被评为省级第三批非遗传承人。


  2013年,杜全居开始逐步将精力投入到传统艺术的教育传承上。如今,他每天都会去河曲县巡镇中学给孩子们上课,声乐、技巧、唱腔、表演逐一传授。遇到优秀的苗子,还要在家单独辅导。一台钢琴,一本民歌乐谱,近十年传承,杜全居教授的孩子多达上千人,其中不少人走上民歌艺术表演道路,成为新时代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传承者。


  近年来,河曲县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为抓手,立足黄河、长城等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和西口文化、民歌二人台等资源优势,致力打造黄河长城风情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曲人,杜全居对这方土地一往情深,对自己从事的民歌表演和传承事业信心满怀。他说:“黄河、长城、西口文化都是河曲珍贵的资源,民歌二人台更是黄河赐予河曲人民的宝藏,我们要让这些宝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不断顺应时代需求。”  


  文字:任   重  郎   麒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