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处,是山西的北大门,是古北方要塞。历史上,长期的民族碰撞交融后在这里留下了长城89.2公里,古堡100多座,烽堠、烟墩140多个,除马堡之外,其余俱有遗迹可寻,被誉为“中国古堡之乡”。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以古关杀虎口最为深刻。雄伟壮观的古长城、保存完整的杀虎堡、栉比鳞次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等,昭示着杀虎口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明的富足。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塞上绿洲”右玉,聆听杀虎口的故事,了解西口文化,感受右卫古城的传奇。
杀虎口古关外融合多元文化
千年的边塞历史,给右玉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它是全国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全县300多个村庄,就有古堡百余座,有的一村一堡,有的多村一堡,也有的一村多堡。古城堡大多为土筑,也有砖包、石包的,有的在堡门外还建有瓮城,俨然军事重镇,安民保障。
据史书记载,自战国时期开始,秦、战国、魏、汉、隋、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右玉境内修筑长城,现留存的长城是明长城。右玉是明朝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点区域,属大同镇中路参将、威远路参将所辖。
这其中的“咽喉之地”杀虎口,是历史上中原通往蒙古的主要关口和税卡,民谣《走西口》的“西口”就在这里。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的一个重要天然关口。它东临塘子山,西侧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庙头山,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个半圆形围墙将杀虎口围在里面,东西两侧山岭崖陡壁立,苍头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200多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
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的重要战略通道,杀虎口见证了民族交融、晋商辉煌的历史。春秋时期,杀虎口被称为“参合陉”。《水经注》中曾有记载:“参合陉,北俗谓之全鹤陉,道出其中,亦谓参合口。”唐朝改名“白狼关”,宋朝又改名“牙狼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被称为“杀胡口”。明嘉靖二十三年建土堡,万历二年用砖包筑堡墙,方圆二里,高三丈五尺,设南门一座。《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杀胡口为云中第一要冲地。”到了清朝,为了缓和蒙汉之间的矛盾,将其中的“胡”字改为了“虎”字,并设立了关市,商贾云集,日进斗金。至今,山西大同至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省级公路仍经由此地。
在杀虎口关楼旁坐落着右玉县博物馆,通过图文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挖掘出的明朝杀虎口旧关口只高1.74米、宽1.67米,狭小而逼仄的门洞,仅容一人一马通过,可见当年双方交易的艰难。清康熙五年,苍头河一场洪水,将关口淤塞,直到2004年重修长城时才再现昔日的场景。今日的杀虎口关隘,高大宽阔,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中原农耕、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军事战争、民族融合、晋商出关、西口文化的核心,在右玉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淀形成。杀虎口也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褪去大漠兵戎的色彩,但边塞风光不减,在当地政府的建设下,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西口之路见证晋商繁盛
右玉是一条感悟西口文化的历史走廊,自古以来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一代雄关杀虎口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晋商的驼队开拓了商路,也开拓了富庶和繁华,西口的情歌世代相传,荡气回肠。
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杀虎口有一条西口古道,成为晋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据了解,“走西口”大概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前后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明朝末年,遭林丹汗兵祸的影响,蒙古首领为补充丁口,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晋陕流民纷纷加入蒙籍。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造成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晋陕甘冀的农民背井离乡,冒着私自翻越长城的风险走西口,去归化“觅食求生”,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了“走西口”的迁徙群体。
多少人把生命留在了这条路上,又有多少人把生活安放到了口外。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历史回音壁”右卫显沧桑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右玉还有一座古城处于重要的前沿阵地,这便是被我省历史学家誉为“历史回音壁”的右卫古城。
右卫古城古朴而荒凉,带着浓浓的边塞韵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这里修筑城池,名曰“善无城”。秦汉时期为雁门郡郡治,王莽时期又叫“阴馆县”,北魏时建立善无郡。唐天宝年称为“静边城”,驻静边军。明朝为大同右卫、玉林卫的卫城。清朝为朔平府的府治。民国至1972年为右玉县县城。
历史的年轮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上了岁月的沧桑。右卫古城城墙主体为三合土夯筑,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十分坚固,所以才能屹立数百年,巍然无恙。城墙、城门楼、敌楼、角楼、垛墙、女墙、瓮城……一整套的城防体系,极其完备地体现了明朝高超的筑城技术。
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右卫古城,特别是作为明朝九边之一的大同边卫,从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和唐征突厥、契丹,一直到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不知多少战争场面,书写了多少热血传奇。
沿长城遗迹建旅游公路
今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打造长城旅游品牌的部署要求,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推动雁门关—广武城、杀虎口—右卫古城2个长城核心展示园建设,并依托“杀虎口”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西口”多元文化为脉络、以晋商文化为魂,形成“历史文化体验翼”和“水岸风情休闲翼”两大主题格局,打造集历史文化体验、滨水休闲、民俗娱乐、商贸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西口文化风情旅游区。
此外,右玉县深度挖掘右玉长城的文化价值,结合新时代特点,讲好长城历史和当代故事,自觉传承弘扬长城精神,提高文化吸引力,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长城+”文章。
目前,右玉县境内所有的长城古堡都划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所有的重点文物单位都立起了标志牌,还修筑了沿长城的旅游公路。这条沿塞外古长城遗迹而建的旅游公路,既保护了长城,又契合了当地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思路。
文字:田 璐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