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位于晋中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昭馀古城历经两次搬迁,于北魏太和元年落位现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是我国两千多个县中“资格最老”的古县城之一。
祁县古城是依据中国封建社会汉民族传统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县城,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豪华、彩绘精美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等,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和谐统一古城经典
祁县古城充分体现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堪称古城经典。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50米),南北略短(约700米),呈长方形,周长约3公里。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
整个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28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
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系。人为增设的一些不规则走向的街巷,显得活泼有趣,使人觉得整个城区布局设计既整齐合理又不呆板。在宽度处理上,四条大街居首,宽约6至7米,其他街巷依次递减。
晋商云集金融中心
祁县历来交通便利,清乾隆《祁县志》卷二记载:“祁西南道河东,通秦陇,东南逾上党,达中州,北当直省孔道。固四达之衢也。”明清时境内有两条驿道通过:一条为京陕官道,是秦陇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条是太原到上党潞安府的官道。因此,祁县与邻近的平遥、太谷一样,都是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晋商云集之所,是一座称雄世界的晋商古城。
祁县是“晋商”的大本营,据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有各类店铺1000余家。清光绪年间,全国60余家票号,祁县就占了21家。远在宋代,祁县商人已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明清两代,特别是在康熙、乾隆以后,商业、贸易、金融日趋兴盛。到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
祁县商帮的商号遍布全国,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汉城,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以及南洋各地。当时,县城老字号云集,商贾辐辏,辐射全国。城内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店铺林立、市场繁荣。老街两侧店铺大多为北方的一进或多进四合院建筑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为商业、作坊,二层为库房,是典型的前店后坊、住宿形制。店铺面阔一般为五间,每间开间约在2.5至3米之间,进深较大,如聚全堂药铺进深达9米。城内商业经营项目可分为:茶、票、斗、典、布、杂六行,店铺多达214家。
时至今日,祁县城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城外东、西、南、北的大街上,茶庄、烟店、票号、钱庄、银号、布庄、当铺等数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大都保存完好。城内30余条小巷中,渠、何、乔、孙、马、颉、李、许等数十家巨商大贾的门庭府第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十”字形大街两侧和四大块城区中。
艺术功能融于一体
祁县的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双璧”。如今,这些古民居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尊师重教名人辈出
山西晋商大院建筑不仅是为居住而修筑存在,其建筑文化更多的是反映一代代晋商们对子孙的文化教育。
晋商的文化教育与其家族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读书、做人、经商三个方面。学习方面,如乔家祠堂联“百年燕翼推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做人方面,如乔家大院“在中堂”匾,要求子孙做事要懂得中庸之道。经商方面,如悬挂在乔家大院“在中堂”的楹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反映出宅院主人告诫子孙,要学会读书和经商、要懂得家业来之不易、要树立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
山西晋商三雕艺术(砖雕、石雕、木雕)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建筑美学,更多的是在宣扬或者传达一种教育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样构思的动机是,使家族中人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完成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目的,使礼制观念深入人心。祁县乔家大院第四院门框上方雕刻有香炉和琴棋书画,在香炉的上方雕刻有一名孩童,寓意香火旺盛。雕刻琴棋书画则是要求子孙好好学习,要多才多艺。两边是钟和表,教育乔家后代要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渠本翘首倡创办祁县中学堂,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清宣统元年(1909年),孟步云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堂,开女子教育之先河。
祁县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祁县这方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春秋时期大夫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贤之道,至今仍被人称颂;东汉司徒王允与貂蝉巧设连环计,诛杀董卓,成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篇章;东晋骠骑大将军温峤骁勇善战,朝野共重;唐代黎国公温大雅辅佐李渊太原起兵,功绩卓著,官至礼部尚书;与李商隐齐名的唐代诗人温庭筠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书画全才王维名扬天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出了古典小说中的伟大作品;戴廷拭建丹枫阁与傅山、顾炎武“一时名倾天下”,都给祁县悠久的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
祁县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宋、元以来,乡间流传之词调俚曲甚广,因其曲调优美、易学易记,由明及清代代传袭。起初无剧种专名,笼统地称之为“秧歌”。1951年,当时的榆次专署在祁县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组织各县艺人进行秧歌研改,后录入《中国戏曲辞典》,正式定名为“祁太秧歌”。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随社火队在街头演唱,所以也称“过街班”或“踩街”。
祁县有内涵丰富的文物宝库,境内已发现的地上地下古遗址、古建筑众多。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晋商老街、镇河楼、祁奚墓、王允墓等规模宏大、气势雄宏。乔家大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的建筑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渠家大院的五进式穿堂院全国少有,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称之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祁县除了有蜚声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众多博物馆,如民俗博物馆、晋商文化博物馆、度量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茶庄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等,以及罗贯中纪念馆、戴隆邦故居,有反映黄土风情的九沟风景区等景区。
乔家大院民居典范
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更将乔家大院推崇为晋商大院的代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这座清代民宅的回忆。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又名“在中堂”,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民宅。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又经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成为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乔家的发迹始于清乾隆年间的乔贵发。当时乔贵发加入走西口的行列,在包头与人合伙开设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饼、切面及零星杂货,后回乡扩大经营范围,生意逐渐壮大后开始置田买地、修房建宅。至其孙乔致庸当家后,乔家的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定所建堂名为“在中堂”。
“在中堂”商业鼎盛时期,乔致庸大规模扩建老宅,成为现在的乔家大院。
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大吉大利的“囍”字。整个大院占地面积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共分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
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谕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嬛”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衔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副:“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耀。大门对面的照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百寿图”为乔致庸的孙婿、著名学者、书法家常赞春书写。照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与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
乔家大院大门内是一条笔直的长约80米的石铺甬道,把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3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也称筒楼院、明楼院、内花园。南面3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甬道北面3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庑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连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上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乔家大院最有特色的院落是明楼院。明楼院大门为庑廊半出檐形式,大门外墙两侧墙面上各有砖雕龟背图形,寓意健康长寿。大门两边挂着一副楹联:“德沐春风期冀名高金鼎,神凝秋水仰慕节映冰壶。”站在外跨院北望,近10米高的灌浆磨光青砖墙耸立眼前,这就是与明楼相对而立的二层倒座楼。倒座楼为二层五开间,底层中间为穿心过厅,是外跨院进入里院的唯一通道。倒座楼东侧楼顶女儿墙砖雕为仙桃、石榴、佛手和葫芦,分别寓意福、禄、寿、喜。其中砖雕炉鼎的含义是“安定兴旺”,象征子孙发达、香火旺盛,还有“暗八仙”图形,均为象征吉祥如意的民俗图案。二进院为横五竖三的四合院,南北两座门楼遥相呼应,很有气势。里院为横五竖五的四合院,东南风道有侧门可通偏院。正屋明楼为硬山式屋顶,在整座宅院中显得端庄、气派。明楼一层门楼十分精巧华丽,门楼上的檐枋、梁柱、垂花柱和挂落、雀替都精心雕刻成各式图案纹式,最突出的是“南极仙翁骑鹿图”,象征长寿、福禄、顺利。明楼二层护栏外侧由葡萄、锦鸡牡丹、莲花、秋菊、冬梅五组砖雕图案组成。楼上高悬匾额“光前裕后”。
南面三院,东南院东新院为三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偏院为二进平房院,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三级台阶,庙宇结构,有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萝绕松的镂空木雕。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为李鸿章所题。
南北6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随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庑廊半出檐门楼、砖雕侧跨门、一斗重昂五踩十三头双挑飞檐门楼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有栅条窗、雕花窗、大格窗以及双启型和悬启型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每处都别有洞天。
大院随处可见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不同的人物。二院二进门木雕有“花博古”和“财神”“喜神”。正房门楼为“南极仙翁骑鹿图”和“百子图”。
其他木雕还有天官赐福、日升月圆、麒麟送子、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等。此外,柱头上的木雕也是多种多样,如松竹、八骏,表示挺拔、健壮;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过厅的木夹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献寿”,以此组成的画面纹样,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砖雕工艺更是到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四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影壁上为“龟背翰锦”。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以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执的宝器而组成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时采用较多。三院大长廊,马头正面为麒麟送子,侧面为松竹梅兰,又梅兰竹菊。这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其他各院都有暗含平安如意、吉庆有余、喜鹊登梅、福禄寿喜的各类图案。
石雕工艺在乔家大院中虽比较少见,却是十分精细。现有几对石狮形态各异,还有阴纹线刻,如五院门蹲石狮底座为“金狮白象”,南房柱石底垫为“渔樵耕读”“麻姑献寿”等,六院门蹲石狮石础上有“出将入相”等线刻,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还有花草虫鸟,以及铁道、火车、车站、钟表等多种多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堆金沥粉和三蓝五彩的绘画十分别致。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沥粉工艺十分细致,须一层干后再上一层,这样层层堆制,直到把一件逼真的浮雕制成为止,最后涂金。线条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经久不褪,色泽鲜艳。
乔家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内有四块最有价值。那就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匾、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送的“福种琅嬛”匾、1927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匾,以及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
乔家还有许多稀世藏品,犀牛望月镜距今有200多年历史,世所罕见,九龙宫灯、“万人球”令人惊叹。
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当之无愧。
渠家大院民居瑰宝
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以其布局严谨、气势宏伟、设计精湛闻名于世,可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尤其是五进式穿堂院全国罕见,砖木石雕堪称一绝,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渠家,是清末闻名全国的商业资本家,仅在祁县城内就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3万多平方米。渠氏宅第的代表作,渠仁甫(晋山)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4620平方米,建筑面积2814平方米。整座院落由东西一条轴线和南北各条轴线分列为18个四合院组成,有187间房屋。每个四合院自成体系,而各院之间又互相连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院的美妙格局。
渠仁甫(晋山)大院的主体建筑群至今基本完好。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10余米,墙头有垛口式的女墙。宽敞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面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除大门外,大院还有两个出口,与大街相连。
第一个院为石雕栏杆院,工艺精湛的石雕鱼虫花鸟栩栩如生。大院右侧为五进式穿堂院,庭院深约百米,石雕月亮门、方形门点缀其间。二进院前过庭顶部为一座3间的楼阁,与五进院的3间统楼遥相呼应。一座精雕细刻的石拱门将三院、四院连通。
主楼为三进式排楼院,一座10余米高的十一踩木制牌楼高耸其间,设计精巧,雕刻精湛。主院西侧的青砖甬道,将南北6个院一分为二。北面为两个统楼院,南面为四个相通的四合院。
整座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屋顶分别为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形式各异。上筑五脊六兽,下建前檐走廊。院内建筑布局合理,明楼统楼错落有致,主院侧院主次分明。院与院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全院的9座楼阁,雕梁画栋,各具特色。院中云壁仙景、五进探幽等,均为著名景点。院内砖雕石刻的内容,从人间到天际无所不有,组合成从一到十的故事。如一枝千蔓、二龙戏珠、三星高照、四虎相抱等。整座建筑古色古香、富丽堂皇。
参考书籍有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名胜卷《山川揽胜》,以及晋中市史志研究室资料,文章内容有增减。
整理:张 颖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