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蒲县有个东岳庙

蒲县有个东岳庙

发布日期:2019-08-28 10:41 2152人浏览 文章来源:蒲县人民政府网


1.jpg

 

        蒲县有个东岳庙,这在全国都是有了名的(见《中国名胜辞典》)。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建庙的历史久远,自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30年前后)以来屡加修葺,可见建庙之时早在唐前,正如《蒲县志》(光绪六年版,下同)所云:该庙“相传已久,莫考其始”;二是因为此庙是全国少有的保存完整东岳行宫。“行宫者,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之宫室也”(见《辞海》)。蒲县东岳庙,实际上就是泰山岱庙以外供东岳大帝出行时居住的地方,所以朝拜蒲县东岳庙就等于朝拜了岱庙;三是该庙有一座阴曹地府,又称十八层地狱,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全,在国内实属罕见;四是因为此庙自古至今一直被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着,被一种特殊的气氛包裹着,是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常盛不衰,留下一串串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人云亦云的演义。


东岳大帝本是人


        东岳大帝,威振九州,名扬四海。然而,东岳大帝本是人。在中国,先有东岳泰山,后把人封为“东岳泰山神”,最后又封此神为大帝。一个原有的人,逐渐被“神圣”化了,几千年来,稳居神坛,且有愈坐愈稳之势。此后,大帝因东岳而落户,东岳因大帝而独尊,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东岳大帝终于成了一种感觉、一个概念、一个形象,也成了似幻似真的天书。


        东岳者,泰山也。《尚书》称泰山为“岱宗”,《周礼》称“岱山”。究其由来大致有三:岱者,一为大,二为始,三为代谢交替之意;宗是长的意思,排名第一。“泰山”之名最早出于《诗经·鲁颂》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在古代,“岱”、“泰”二字都取“万物终始”、“天地交泰”的思想含义(见《易·泰》)。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死后,其躯体各部分分别化作世上万物,泰山乃是其头颅所变,所以成为天地之分界,故使本来不甚高大的泰山,耀名显声于天南海北,成为古今人们众目所望所敬之山。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我国古代的夏朝,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制定了我们至今还惯用的“夏历”,划分了我们至今还惯称的“九州”(见《书·禹贡》)。同时,初步明确了天下五座名山为“五岳”,以对应天上的“五星”。其中东方的泰山为东岳,称为“五岳之首”。从那个时候开始,东岳就威名显赫了(见《泰岱史迹》)。只是五岳所指尚未固定,尤其是南岳、北岳屡次更改。直到了汉武帝时期,遂有五岳制度,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刘询才颁发“诏书”,确定了五岳。明代,河北之恒山被山西浑源之恒山代为北岳,五岳之称才最后“尘埃落定”。但无论哪个时代的五岳,东岳泰山一直在榜首,从未争议,更未变更。


        历史在前进。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人类早期的历史,无疑是用神话和传说写成的。由于受到当时十分落后条件的限制,这些传说往往和神话混杂在一起,留下一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千万不要轻易用迷信之类的语言概括它,岂不知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源头就在这里。否定了它,就否定了我们自己。


        大约到了公元前1066年,著名的周文王、周武王组织领导了讨伐商纣王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西周。革命胜利后,灭商有功的大臣们都被受封,这就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周武王分封诸侯。比如分封周公的长子伯禽在泰山南建立了鲁国,把功劳卓著、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封在泰山北建立了齐国。有趣的是,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神话传说也应运而生而且和历史事件非常巧合,这就是至今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封神”活动。封侯在前,封神在后,可见中国的神话大都是在真实事件发生之后才逐渐演义出来的,并且总要千方百计地同谁也没见过的神、鬼联系在一起。民谣“现在的神,周朝的人”虽然富有大胆的夸张,但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只不过这里既有神话,又有真实。这就充分佐证了神是人创造的,鬼也是人想象出来的。比如,被封为东岳庙之神的就是讨纣英雄,一个真实的人。他原本是商朝有名的战将,德行天下,义重四方,功彪史册,人人敬仰,名字叫作黄飞虎。这位英雄的生卒之年无可考证,民间流传至今的只有其诞辰之日,那就是农历三月二十八。关于黄飞虎的故事,《封神演义》根据民间神话、传说、野史、轶闻进行了整理加工,描述得很详细。他因纣王无道,辱妻杀妹,遂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反商投周,跟随武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直到战死沙场。《武王伐纣平话》中有“前徒倒戈”一说,指的就是黄飞虎反戈倒击商纣王。由于黄飞虎的英明决择,果断反戈,在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加快了商纣的垮台,使周武王的革命实现了由弱变强的伟大转折,对后来夺取政权,建立周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黄飞虎受到人们的忠心拥戴,在民间传说的封神过程中,他理所当然地金榜提名,荣膺榜魁,被姜子牙封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入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由于神封东岳,黄飞虎完成了自己从人到神的跨越和升华,从此将永远打破历史的空间,东岳泰山神有了具体的人,东岳泰山因成为神的住地而神圣不可侵犯。古代“神人以和”(见《尚书》)、“天人和一”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据《后汉书·乌恒传》记载:“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这些都说明东岳神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天子在内,中国人的生死祸福之大权都掌握在此神手中,“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郭沫若语)。因此早在秦始皇之前历代帝王都要亲自到泰山“封禅”,泰山开始有了岱庙,“秦既作畤”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到了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东岳天齐由此得名。二百九十年后,宋真宗赵恒在公元1013年(《中国百科大辞典》为公元1011年)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东岳大帝从此有了最高的尊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至于东岳大帝是否为黄飞虎,史料没有记载,只是民间有这样的神话传说。《封神演义》问世之后,这种传说上升为权威性定论,影响广泛,居于主流,似乎被人们普遍所接受、所认可。笔者推崇于这个传说,并非以讹传讹,而只是想说明东岳大帝本是人。他是被后人封成神的。在史料奇缺、民间还没有传出第二个神话人物之前,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者也不为过,不失为一得之见。因为东岳大帝在人们得心目中已是比帝王还高之神,已经超越出人的范畴,考证是谁人,已无实际意义。反正他是由人而成的神,这一点确信无疑。


蒲县有个东岳庙


        蒲县历史悠久。据古籍记载,帝尧的老师是上古贤人,姓伊名畴。因为他常年穿一件蒲草编的粗服,所以人们称他为蒲衣,或蒲衣子。后人尊称蒲伊。相传他才高八斗,而又淡泊名利,隐居在深山之中。帝尧闻其贤,特从尧都平阳专程登山造访,拜他为师。由于这个传说,到夏朝初期,人们已把这一带称为“蒲子国”,在划分九州之时定为冀州之域。如今蒲县太林乡有个山村叫蒲伊村,就因蒲衣子隐居于此而得名。该村还有蒲衣子当年的讲道台遗迹,一块特大的磐石,虽经千年风雨,但其灵性不减,无言地诉说着蒲伊的辉煌。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左传·卷五》)。战国末期,“(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阳。”(《史记·魏世家》)。古代地理学家都认为蒲城、蒲阳亦即蒲子,两名实为一地。尽管名字变来变去,“蒲”字是从未变过的,这正应了《蒲县志》中对其悠久历史的赞叹:“帝师高隐而蒲可名国,公子分封而蒲始有城,蒲之由来尚矣。”


        据《蒲县志》记载,蒲县到了隋大业二年(公元605年)才置新城改为蒲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县城从略东村迁移到如今的蒲城镇,蒲县建县城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在未建蒲县城之前,东岳行宫早就巍然屹立在柏山之巅。今日之柏山,世人恭称为“东神山”(简称“东山”,至今民间还惯称柏山为东山),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之日“邑人祀之”(见《蒲县志》)。清人曹梦笔为该庙曾作楹联:“庙祠开自隆古历唐宋元明继继承承百代灵光集盛世;松柏钟诸名山经秋冬春夏葱葱郁郁四时秀气萃蒲封。”那么,蒲县东岳庙到底是何时修建?史书上没有记载,永远给后人留下一个考古、论证的话题,也成为该庙的未解谜之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修建在泰山岱庙之后。如果说岱庙始建于秦朝,那么蒲县之行宫可能建在东汉之初(公元50年前后),这样才能和唐初就认为东岳庙“相传已久”的记载相吻合。


        为什么说东岳行宫可能建在东汉之初呢?佐证之一是行宫之殿院内存有一古代楸树,根深躯壮,干高叶大,饱经风霜,苍劲挺拔,别具姿态。据民间传说,公元8年王莽纂权代西汉后,西汉宗室后裔刘秀起兵讨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在刘秀讨王的艰苦岁月里,曾被王莽追杀。追到蒲县一带,由于东岳大帝保佑,王莽突然下令“不追”,今薛关镇“布珠”村由此演变得名。刘秀得以喘息,这时桑树以其香甜可口得桑葚解除刘秀得饥渴之痨,使刘秀精神大振,继续讨伐王贼。为报答桑树救急之恩,刘秀立誓登基之后要封桑为“树中之王”。桑树大喜,立即将所有桑葚抖落于地,使刘秀及其将士饱餐一顿。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忘誓言,急欲封桑为王,当时正值冬季,刘秀不慎忙中出错,错封与桑树形似的楸树为王。桑树闻讯大为震惊,知道原委之后,又急又气,一下将肚皮气破,来年桑葚熟透后即被风化,成为干涩之茎,不再被人们采食。而楸树无功奉禄,高兴之极也将肚皮笑破。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树中之王”,所以在行宫大院才有其一席之地。这个传说使我们感悟到行宫可能始建于东汉之初,刘秀“封王”之后。因为一般庙中植树大多于建庙同时,古庙常与古树同龄。从这古木一圈圈密密的年轮里是否可以找出庙宇的生日?


        蒲县之所以能有东岳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柏山。柏山行宫如同泰山岱庙一样,先有柏山,后有行宫,因有柏山,而建行宫。请看,蒲县的柏山同东岳泰山有几个基本一样,这些都符合行宫选址的起码条件和要求。


        其一,泰山号称东岳,柏山人称东山,都以“东”为定语,为前提。在古代,人们以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为基础,所谓“五方”,与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和木、火、金、水、土五行以及青、赤、白、黑、黄五色相配合。东方属青,主生,为春。一年由春开始,人们认为东方象征着万物孕育之所,有无限的生命力。《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因此,东字很贵重、很神圣,不得随意滥用。东岳、东山一听其名,就知是充满“灵气之所宅”(见《后汉记》)。


        其二,泰山的松柏闻名遐迩,处处给人留下粗犷豪放而深沉坚毅的印象。据《史记·封禅书》记曰:秦始皇赢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因护驾遮雨有功,此松被封为“五大夫”(秦官爵的第九级),泰山之松从此被载入史册,代代传为佳话,至今泰山腰还有风景点五松亭一处。此外,泰山还有六朝松、登人松(亦称迎客松)、对松、姐妹松等古松景观,使泰山名胜大为生色。柏山更是以松柏而成名,“环山皆松柏,枝森根蟠,周围十余里从不长荆棘,亦无他木之杂其中”(见《蒲县志》)。这些松柏很有特色,一是树形无一不向左扭,二是树冠都带焦黄色,民间传说石堆村的贺法师因故与柏山的护树神作对,曾火烧于此,幸亏扑灭,从此留下此状。三是没有人工种植、修剪之痕迹,正如县志所云:“翠柏参天,苍松匝地,不待培植而苍翠自如,若有神焉者,故以神山名。”万株一色、万色同青的满山松柏,或低语、或高歌、或亲昵、或对峙,真能使人领略到“问青松岁月几何”美妙诗句所表述的意境。这既是柏山与泰山的相同之处,又是柏山的一个未解之谜。


        其三,泰山并不高,在五岳中居第三位,只是由于在辽阔坦荡的华北大平原突兀而起,因而相对高度特别大,具有高山平野,气势磅礴的浩然气魄。柏山也不算高,但却突出了一个“雄”字,乘车在临大公路上往西行快到蒲县城时,猛一拐弯,柏山便从天而降,穿入眼帘,真所谓“孤峰巍然,……虽霍山、王屋之秀,不能有加于此”(见东岳庙《元代碑记》),难怪古人有《木兰花词》云:“蒲县泰山古庙,崇强似梵王宫”(见《蒲县志》)。这就是说,在古人的眼光中,柏山即是一个小泰山。泰山,柏山,一脉相承。大泰山可建岱庙,小泰山可建行宫!于是,茫茫九州,东岳行宫便选址于此,这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自然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而柏山作为行宫之地也是当之无愧的,可能从那个时候起,东神山的名字也就呼之即出,蒲县便就有了这个东岳庙。


        再看泰山岱庙与柏山行宫,又有几个基本一样。


        其一,岱庙主殿天贶殿的创建年代早于曲阜大成殿和北京太和殿,因此被称为我国三大宫庭式建筑之冠(见《东岳泰山》)。蒲县东岳行宫从组织布局上完全仿效古代帝王的宫城制度而建,总格局是南北一线,东西对称。大帝“面南而望,统治天下”。殿外即城,庙城四隅建有角楼,一派皇家气势。


        其二,整个建筑,特别是主殿在色彩的处理上享有皇室的格调,即红墙黄瓦。黄色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尊贵色彩,这主要源于五行学说里“黄”代表中央方位。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皇家专用色彩,明清时期更有明文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建筑才准许使用黄色。至于红色一直是帝王显示“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的专用色。由于东岳大帝是被人们尊为至高无上的神,所以岱庙及其行宫当然要在建筑上享受皇家的待遇。


        其三,岱庙的东岳大帝像高大雄伟,形象逼真,行宫的东岳大帝像栩栩如生,如同真人,都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之上乘之作。不独面目入神,而且躯肢比例适度匀称,体态真切传神。更为难得的是,岱庙和行宫的大帝像都披绣黄锻金龙净十团袍,这在全国所有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只有东岳大帝才有此殊荣。身披龙袍后的大帝像熠熠生辉,神态庄重,双目凝视,三络长须垂抱胸前,显示出英雄豪迈气魄。加之威严赫赫、至尊无上的容貌,不由使人肃然起敬。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


        其四,岱庙和行宫都存有皇帝专用的銮驾,这在全国各庙宇中也是少有的,它充分证实了东岳大帝同历代皇帝是平起平坐的。皇家王朝可以更换,而东岳大帝则是“天齐王”,与日月同辉。


        其五,岱庙和行宫的楹联上联开头是:“帝出乎震”,下联开头是:“峻极于天”。这幅楹联的作者是位高手,精通易理,此联确为岱庙和行宫的压轴之作。


        如此等等,不一而举。据上所述,可以看出岱庙有啥,行宫几乎也有啥,可以说象一对双胞胎,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蒲县东岳庙隅居于此,在东岳大帝神灵庇佑下,跻身于全国东岳庙之前茅,历阅苍桑,雄居千年,实为不易。


东岳大帝与蒲县


        为什么东岳大帝要在蒲县修建行宫呢?为什么蒲县行宫千年不衰呢?说来话长,道来话多,民间传说沸沸扬扬,使人有战战兢兢神神秘秘恐恐惶惶敬敬畏畏之感。


        传说之一:东岳大帝在蒲县有活动过的历史遗迹,这是在此修建行宫的直接原因。“在神山下,有一饮马池,相传为东岳大帝饮马处。石板上有马蹄痕,旁有饮马桩”(见《蒲县志》),这在全国来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行迹了。这似乎在提醒人们:大帝在蒲县行过军打过仗,柏山脚下的饮马池就是最好的物证。所以在后人修志时很慎重的记了一笔,以传永世。笔者曾参谒过太原、晋城、洪洞、乡宁等地的东岳庙,都是一些自行就地营建的东岳庙,没有一件东岳大帝的遗迹,也没有什么有关大帝的传说,这些庙大都辉煌一时,象蒲县东岳庙一样“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盆长明万盏灯”者几乎没有。


        传说之二:东岳大帝曾在蒲县公峪村的卧牛山(又名殿子山)行军作战,至今卧牛山也有一个规模较小的东岳庙。公峪村在古时称“公峪镇”,“西通秦路,东连洪赵,南接临襄,北壤汾霍”(见《殿子山东岳庙碑记》,下同。),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讨纣战争中,东岳大帝曾路经公峪镇,镇东之山连打胜仗,今有连捷山村名为证。同连捷山相连的一座山在公峪村的东南,“山上有一峰最高,青松一株挺拔而立”,因东岳大帝骑五彩神牛在此休整,神牛在此峰卧过,故此山留名卧牛山。又传说东岳大帝曾借民间炕席在此休息,炕席在当地的土语是“殿”,所以卧牛山又名殿子山。东岳大帝封神之后,当地人们为纪念大帝公峪之行,故在卧牛山有“青松一株挺拔而立”之处建东岳庙来纪念,“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男妇老幼祷祀者不胜其数焉”。现存殿子山东岳庙共有砖窑四孔,两孔是清代乾隆丁巳年(公元1737年)重修,两孔是乾隆癸酉(公元1753年)增修。1992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维修,殿子山东岳庙在四邻八乡小有名气。据传说大帝每到蒲县柏山行宫下榻之前总要到卧牛山旧地一游,所以该庙虽小犹灵,香火很旺。


        传说之三:蒲县东岳行宫千百年来都被视为珍宝,世代修葺,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崩溃,但供奉朝拜东岳神灵的社会风气却上升到了高潮,进而达到鼎盛阶段,因而出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遍立东岳庙的情景。在这个大背景下,资格最老、建庙最早的蒲县东岳行宫更是掌上明珠。现存行宫大殿于清初整修好后,要书写“东岳行宫”四个大字,翰林院请来了全国有名的书法高手,大家正在谦让,忽见一老者径直走来,说:“不就是写几个字么,还推让什么。”有人随口问道:“你老人家想写吗?”老人说:“可以试试。”。只见老者运气握笔,一挥而就,“东岳行宫”四个大字笔势遒劲,金光闪闪。众皆吃惊,忙请老者上座,回头一看,已不见人影,方知是大帝亲驾,无不称奇。现殿内所挂“东岳行宫”金匾即是。


        传说之四:明代嘉靖年间的海瑞,是个无私无畏、神鬼俱怕的正直大臣,有一年想游柏山东岳庙行宫。护山之神听说之后,害怕海瑞上山找神的麻烦,于是提前发下诏书,说“不准穿牛皮靴子者上山“,正巧海瑞穿着牛皮靴子,到了柏山脚下才看到诏书,无奈只好脱靴光脚上山。到了山上的海瑞,游览了行宫,倒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正要下山,忽听鼓声咚咚,钟声嗡嗡。海瑞猛醒,重新返回问击鼓者:“鼓为何皮所制?”击者笑答:“当然是牛皮所制。”海瑞不觉大怒:“穿牛皮靴子者都不准上山,本庙又怎能将牛皮所制之鼓搬到山上?”遂走到大殿之内与神辩理。抬头一看,大帝一言不发,海瑞笑曰:“你是一神,我是一人,如何能对言?这样吧,你如果同我打官司,让我抽上上签;如果认输,就让我抽下下签。”庙内主持慌忙递签,海瑞抽了一个下下签,便道:“神也有认输的时候。既然认输,本庙今年的布施要全部调出赈灾。庙内主持只好同意。从此,行宫庙内只有钟声传乡,再无鼓角相闻。


        传说之五: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侵入山西,有志之士在东岳行宫建立“三联中”,培养抗日青年。除正殿以外的其他泥塑大都被搬走,腾出窑房供师生们占用。当时有人提出异议,害怕大帝怪见,校长却直言忠告同仁:“东岳大帝是支持抗日的。”果然“三联中”的师生平安无恙。倒是东洋兵不知天高地厚,在东岳庙前鸣枪示威,还想将队部扎在庙内。岂料连放数枪都未响,有一枪竟然走火打伤一人,吓的鬼子仓皇逃窜。不久在著名的“井沟战役”中遭到八路军伏击,日寇惨败。从此日本鬼子再不敢近柏山一步,“三光政策”在此神灵威慑下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有个当年身临其境的鬼子来到蒲县观光,专程上东岳庙还讲起此事,一个劲地说:“大帝的厉害!”


        传说之六:每年三月二十八庙会都有剧团助兴,八十年代中期有个剧团在演出中表演平平,观众不满。忽有一妇女在台下呼喊:“你们不好好的唱,非让火烧了不可!”众人回头相望,此妇人已消失在人流之中,不见了人影。说着无意,听者有心,剧团团长闻言心中不觉一怔。第二年该团没有朝山,却在外地三月二十七这天真的失火,损失惨重。回想起妇人之言,团长无不恐惧,此后该团每年都主动上山献艺,人人出力,口碑渐好。


        传说纷纭,莫衷一是。卦有六爻,书说六段。前三段为大帝本身的故事,后三段为行宫本地的故事。历史在延伸,传说在继续。有天就有人,有人就有神,有神就有传说。种种传说,九九归一,无非是说蒲县是个好地方,蒲县有个东岳庙,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因在天子脚下所以比较热闹,三月二十八这一天“都人陈鼓乐、旗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见《帝京物略》)。而蒲县的东岳庙会,除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百姓都争先朝拜之外,还标新立异,特有“朝山”的仪式。相传东岳大帝有四个儿子,诞辰这一天四个儿子都来祝寿庆典,于是蒲县遂兴东、西、南、北“四蘸”,各蘸首领率所辖区域内组建的精壮方队,代表四个儿子执銮驾、举令牌、奏鼓乐。众百姓随后拿贡品,上山进庙祭祀,阵容庞大十分壮观。更为甚者,柏山行宫还有大帝父母之纪念处,塑有黄滚夫妇的坐像,供人敬奉。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父有塑像供奉,子有朝山活动,这些都足以说明以大帝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家庭体系深深扎根在民间之中。东岳大帝的神威可见一斑。怪不得蒲县人一直尊称东岳大帝为“东王爷”,在他们看来,爷要比帝亲切得多。如果说“大帝”是官方的称呼,那么“爷”才是本乡本土发自肺腑的敬称。那么,东岳大帝到底是什么呢?它不是上帝,不是神灵,而是“天命”。那么,“天命”又是什么呢?说白了,“天命”就是像春夏秋冬永远循环的那个规律!正如一哲人说,“它是必然和偶然的交融,是客观和主观的碰撞”,是一个实在的虚幻,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又是一种崇高的无奈。“尽人事而听天命”。不尽人事是自卑,是自弃;不听天由命是自狂,是自虐。这或许就是东岳大帝给人的启迪吧。


        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东岳大帝能传承千古,一庙一宫功不可没。一庙者,山东泰安泰山岱庙也,一宫者,山西蒲县柏山行宫也。先庙后宫,庙宫合一,铸造了中国的东岳文化。游览了泰山,瞻仰了岱庙,再到东岳行宫一游;或者游览了蒲县柏山行宫,再专程到岱庙一游,互为补充,表里相及,使岱庙与行宫在研究、开发东岳文化的过程中交通、会通,互动、联动。这样,不仅能开拓人们的新视野,而且能真正品尝出东岳文化的原汁原味。庙、宫,缺一不可;庙、宫,与泰山和柏山同存。


        蒲县柏山四季长青,东岳行宫傲立山巅。这个行宫,成了蒲县的骄傲,蒲县的象征,也是蒲县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东岳庙每年的庙会,已成为蒲县盛大的节日,对于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人曾咏云:“春谒东岳庙,攀登倍精神。慎思受启发,前进有信心。”我们应该感谢东岳庙,保护东岳庙,开发东岳庙,因为它是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有许多历史的信息储藏于此,需要去挖掘、去研究、去探讨。我们并不满足于泛论传说,只是想寻找一点民族文化之“根”。(霍怀德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