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小学课本里学过神话故事《羿射九日》,都知道羿是个神射手,可大家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是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原屯留县)的三嵕山吗?
三嵕山是羿神的地盘,羿神便是三嵕爷。三嵕山上祭祀羿神的三嵕庙是全国三嵕庙之祖庙。羿射九日除害安民,功在社稷,受到人民的爱戴,被尊为神灵,到宋徽宗时又加封羿神为“护国灵贶王”,奉祀羿神的三嵕庙、护国灵贶王庙密布上党及邻近地区。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屯留区,回顾“羿射九日”的场景,游览长治十佳旅游景区。
“羿射九日”酷暑消尽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上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是天帝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吐出强烈的火焰,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所以太阳也称“三足乌”)。
后来,十只三足乌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就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上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伤害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到人间惩治妖魔怪兽,同时教训教训他的儿子。
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羿放在眼里。羿大怒,就选天下最高的地方,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感到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大发雷霆,不准羿再回天上的同时,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从此,大地上酷暑消尽,万木复苏,百姓重新耕种。
长治十佳旅游景区
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三嵕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日之所。”三嵕山就是“羿射九日”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是羿神的地盘,羿神便是三嵕爷。三嵕山上祭祀羿神的三嵕庙是全国三嵕庙之祖庙。羿射九日除害安民,被尊为神灵,到宋徽宗时又加封为“护国灵贶王”,奉祀羿神的三嵕庙、护国灵贶王庙密布上党及邻近地区。
古人有诗赞三嵕山曰:“罗列诸峰峙远空,霏微烟雨仰三嵕。屋台似耸前朝钺,仙掌疑擎昔日弓。”直到现在,羿救人的行为一直是当地人所奉行的为人宗旨。
三嵕山因旧时山上奉祀的神灵甚多,百姓称之为“老爷”,因而得名“老爷山”。“嵕”者,数峰并峙也。东峰曰“麟山”,是老爷山的主峰,上建三嵕庙,供羿神与嫦娥;西峰曰“灵山”,上建金禅寺,奉佛祖;南峰叫“徐陵山”,上建先师庙,祀孔子。因麟山最高,故老爷山也叫“麟山”。
2002年,总投资达2亿元的老爷山旅游开发建设工程启动。如今的老爷山,已成为集旅游、避暑、宗教、生态观光、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2012年,被评为“长治十佳旅游景区”之一。
历史悠久上党沃土
屯留俗称“麟绛大地”,因境内麟山为尊、绛河为大而称之,是历史名区、资源大区、神话之乡、红色之地。
屯留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西部,是长治市属区,东与潞州区为伍,南与长子相连,西与安泽、沁源毗邻,北与襄垣、沁县接壤。境内208国道、309国道,长晋、长临高速纵横交错,北可直达太原,南经泽州连通洛阳,西跨太岳连临汾可通陕甘,东接长治20分钟可达市内。
屯留历史悠久,夏属冀州,商为黎侯领地,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屯留还是闻名上党的“米粮川”,是上党地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集“毓秀之乡”“聚宝之地”“兴工热土”“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等美誉于一身。
俯瞰屯留,山岭逶迤,秀水潺潺。西部山区山清水秀育牛羊,中部丘陵区千沟万壑把粮藏,东部平川喜看“稻菽”千重浪,好一派麟山绛水的秀美风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羿神射日”“嫦娥奔月”“卞和获璧”“张良得兵书”等神话故事和传说流传千古,宝峰寺、蓬莱宫、先师和尚舍利塔等国宝级文物光耀千秋。
文旅产业多向发力
羿神故里,风光旖旎;大美屯留,历史厚重。近年来,屯留区全面推动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山水优美、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以旅彰文,不断拓宽文旅发展新路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举办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出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大餐。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旅游品质提升。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全市特色旅游的一张宣传名片;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旅游与休闲康养、葫芦文化相融合;屯绛水库到老爷山景区旅游公路,打通了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畅通路”“致富路”。
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备受人们喜爱的屯留道情成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屯留自然风光、红色故事、古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创线条的屯留道情《大美屯留》登上央视舞台……屯留区吸引着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在活化利用中使文化遗产重现生机。
青山与绿水交融,自然与人文荟萃。屯留区乘着加快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东风,打好文化内涵牌、特色牌,走好文旅康养融合路,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多向发力、提质增效。
文字:卢 亚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