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古树沧桑绽清芬

古树沧桑绽清芬

发布日期:2023-08-24 17:24 3661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日报

  

6e21754f-611e-4308-a9ee-c78b18e7fb6f.jpg.jpg

历经三千年风雨的原平史家岗周柏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忻州历史厚重,人文璀璨,古树、古塔、古镇、古村、古壁画……都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这些文化印记历经岁月沧桑,仍散发出芳华神韵,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


  为深度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脉,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忻州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讲好忻州故事,从本期起,晚报推出《寻古忻州》栏目,分享身边这些“古宝”的故事,讲述它们风霜雨雪中不平凡的历史,解码城乡文化基因,赋能美好生活。


  古树是自然和时间的密友,也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本期推出的《古树沧桑绽清芬》,带领读者仰望高耸入云的忻州古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千年时间流淌、历史文化传承。


  一棵树,在风雨中站立了许多年,尽管孤独,但一定会有人欣赏它的美。


  一棵树,向光,守静,安然,扎根于泥土里,一辈子都在成长。


  心是一棵树,古木亦成林。树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树,每生长一轮,人类的历史也就厚重一分。


  古树无言,守望千年。这些关于古树的传说是留在忻州这片热土上的光阴图腾,它们与当地的人文、民俗交相辉映,构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民间风情。


  忻州,无山不古,有水皆名,拥有丰饶茂盛的森林资源,遗存着许多的珍稀古树。这些古树历经沧桑,沐浴风雨,它们环云耸翠、浓荫遮天,无声诉说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


  据统计,忻州现有古树名木4330株,包含20科34属48种。近年来,我市出台《忻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古树故事。古树的价值,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得见、摸得着。


原平周柏


  原平市史家岗周柏,历经三千年风雨,仍年年吐绿,苍劲挺拔。关于周柏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古时,某天村里来了一位道人,把村里村外看了一遍,二话没说,将道袍袖子一拂,平地便长起一棵小柏树来。村民惊愕不已,忙探究竟,道人已不知去向,大家纷纷叩拜。后来村人围着小柏树建起一座寺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家的呵护下,小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株柏树树形壮硕,主干2米有余,围长4.9米,通高17米,树冠分为东西两部分,约有360平方米。如今,这株周柏不仅仅是史家岗的“镇村之宝”,也成为原平人的共同财富。


  古树随春涤伟身,雨霜千载傲风尘。同样是古柏,有的与传说一起成为故事,有的在传说中站立成了风景。


繁峙“圭峰古柏”


  繁峙县安头村凤凰山中的圭峰寺,始建于隋朝,山门外有一株古柏,围长3.45米,在主干2.1米高处长出6根分枝(现存5枝),每枝长50厘米。传说很久以前,寺内有一聚宝盆,一位老僧为躲避官府索要,将宝盆藏在一棵小柏树下面,并将树干拧成绳状以作标记,不料第二天清晨,满山的柏树都变成了同样形状,聚宝盆再也找不到了。美丽的传说给这座古刹增添了神秘色彩,“圭峰古柏”也成为繁峙县的十景之一。


  古柏分枝处长出一株檀树,人称“柏抱檀”,高达数丈,浓荫蔽日。有趣的是,寺内还有一景,檀树根部竟长在碑座两侧的石缝里,围长1.4米,高约10米,人们称为“龟背檀”。


保德鸳鸯柏


  黄河岸边的保德县,吴家梁村龙母庙院内,有侧柏两株,为鸳鸯柏,“雄俊挺秀,伟岸峭拔,枝叶交错,气象森森”,经专家鉴定为树龄1200年的唐柏。历经千年风雨,互相依偎,有赋赞曰“相偎相依情甚笃,丹凤朝阳曜苍穹。”


西神头楸树古柏


  在原平市西神头村,建有一座扶苏庙,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秦始皇长子扶苏而修建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扶苏庙前,生长着两株楸树,称为“龙凤楸”,北边的一株为龙楸,高约35米,围长13.20米,平均冠幅17.25米。南边的一株为凤楸,高约35米,围长11米,平均冠幅18米,估测树龄在1500——2000年之间。扶苏庙的龙楸,是我国现存的楸树中树龄最大、胸径最粗、树冠最高的一株,被称为“华夏第一楸”。2018年,全国绿化办、中国林学会遴选岀85株古树为“中国最美古树”,西神头古楸榜上有名。扶苏庙旁的楸树至今枝繁叶茂,姿态挺拔。在两株楸树间,还有两株古柏,树龄1860年,树身粗壮,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古楸古柏现在已被省绿化委挂牌保护,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原平同川唐梨


  原平同川南寨村有一株唐梨,为唐朝遗株,树龄在1000年以上,至今还可以产梨200斤左右。每年春天,梨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盛开,如白云轻飘,似雪花飞舞,光彩夺目,芳香四溢。到了梨子成熟季节,果实皮薄肉厚,甜爽酥脆,游客慕名而来。唐梨迎霜傲雪,历经冷寒,奉之甘甜,栉风沐雨,自成风骨。


岢岚青松


  岢岚县燕山寺内同样有青松。上世纪90年代,经省林业部门鉴定,寺院内的古松高17米,冠幅20米,主干直径1.6米,有7大分枝,树龄已达2200年。民间传说,这棵古松是晋文公重耳栽种的,它像宝塔又似卫士,镇守着一方平安。树干虽已开裂,仍笔直挺拔,直指蓝天,枝条柔软而有弹性,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压力,都能通过自身的柔性与弹力来减缓压力。树叶像一根根细针,这大抵就是古松保护自己的“锐利兵器”。


忻府区“伞盖青松”


  忻府区庄磨镇南窑头村西的翠岩山上,建有伞盖寺,“伞盖青松”乃忻府区的一大古景。寺旁有一株千年巨松,高达十丈,三人合抱,笔直挺拔,树冠亦如伞状。据说抗战时期,日寇欲砍伐此树,不料刚入几锯,树干即鲜血流淌,吓得鬼子抱头鼠窜。


陀罗山“孤松独石”


  “孤松独石”是陀罗山最负盛名的景观,与梳妆楼并立,巨石四面垂直如斧削,表面光滑,中间散积沙土,生一株松树,数百年来,只长至碗口粗,三人多高。这棵松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孕育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惜的是,这棵孤松枯竭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令人惊叹的是,如今在这块巨石的北侧,又长出一株小松树来,既是续缘又是传承。


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有两株古松,传系唐大中年间建寺时栽种,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树高达30米,围长3米,郁郁苍苍,蔚然深秀,从远处看,与大殿交相辉映,雄伟古朴,气势壮观。除了殿前古松,寺门上的卧松也让人啧啧称奇。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古树也会在年轮的增长里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情感寄托。


忻州古城老国槐


  在忻州古城东顺城街,灰砖碧瓦间的一块空地上,生长着一株高大的老国槐,树围4.4米,树冠直径约10米,枝叶茂盛,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棵古树不仅目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繁荣。国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2019年6月,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国槐成为忻州市市树。


  让我们保护好古树,传承好历史,留住乡愁。  


  图片:王   坤

文字:栗旭晨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