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西郊古树

西郊古树

发布日期:2023-08-16 16:18 3631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阳泉西郊的起源与战争有关联,西郊的一些古树也与战将名侯紧紧相连。西郊位处要冲,古时战事连绵,屡遭兵燹,西周时村东的崇岭上建有烽火台,现遗迹留存。西汉初年,韩信下赵于柏井建城堡,西郊位于城西,因而得村名,成为韩信屯兵布阵的重要活动地。明代中期,西郊就已开通了“东达燕京”“西通晋省”的通京驿道。太旧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此设出省收费站。由东向西出此站,即能看到路北孤峰上,一庙一柏挺直耸立,因所处的位置离高速近且高,所以甚为醒目,那即是淮阴侯庙。


  韩信屯兵的地方在西郊村满满沟,是一条又深又长的大沟,沟渠两边山峰陡峭,正是藏将伏兵的好地方。韩信观察地形后,心中大喜,为了避人耳目,他多次将兵马埋伏在这里。有时候操练完毕夜宿此地,将士解甲,战马歇息,马鞍放满了山沟,从此满满沟又名马鞍沟。沟口有雄峰,削壁挺拔,面对雄峰,韩信拔剑试刃,演绎了劈山试剑的千古佳话。后人将韩信试剑处改名为试剑峰,在其上修建了淮阴侯庙,又称韩信庙。


  试剑峰下有一棵古槐,高大茂密。树围5.1米,主干挺直,树下南行,前方10米处立西郊韩信庙碑。沿崎岖小路登峰,陡而峭,半山腰是一株侧柏,即高速公路上所见到的“一庙一柏”之侧柏也。只见此柏在悬崖边生存,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主干3米,其枝三衢,分叉不大,上面枝叶稀疏,一看就知道是长期缺水所致。


  试剑峰孤秀突兀,峰如刀劈。查阅资料时,找到一张李俊瑞先生摄于1978年的旧照片,上面所拍试剑峰丛葛茕茕、草木榛榛,整个山峰上被12棵盘龙柏环抱,然我只见到半山腰一柏和峰底一柏。站在峰顶的韩信庙前,脚下依次是静静流淌的南川河、飞车急驶的太旧高速和川流不息的307出省国道,对岸是层次错落的村庄,再远可见景色壮丽的卧牛山。放眼所见不同的景象,恰似人间百态,尽收眼底。遥想韩信当年在这里,金戈铁马,意气风发,挥剑而下,背水一战,扬名天下,不禁感慨万千。


  忆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和我有此同感。金大安三年(1211年),时任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游览韩信庙后即兴赋诗《淮阴侯庙》一首:


  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


  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


  故垒带烟余杀气,荒祠向晚动悲风。


  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


  赵秉文是谁?乃是金朝著名学者、文坛领袖,他“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多出其手。他在平定当政8年,为政宽简,为平定的文化建设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仅修复了涌云楼,肇建了涌泉亭,而且留下了大量咏叹平定山河的动人诗篇。清乾隆年间,平定州牧陶易委托属吏万士麟将赵秉文诗《淮阴侯庙》书写并镌刻镶嵌在淮阴侯庙东墙上。


  韩信庙前立着一块碑,庙身三面灰砖墙体上写满了乌鲁木齐、江苏、浙江、河北、广州等地名和人名,显然是登临过这里的人刻上去的。我抚摸着这些字迹,刻得很深,也很清晰,一方面心疼对墙体的破坏,一方面感叹天南海北的来客对韩信的崇拜。


  西郊的古树,比较奇特的要数苍岩行祠的柽柳。一是树种少见,资料显示本市境内只有两棵;二是它起死回生的经历难得;三是它的树干部分造型独特。


  苍岩行祠坐南朝北,由从低到高的正下院、正中院、正上院和西中院、西上院5个小院组成。据碑文记载,该祠创修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主殿三皇姑殿前有一株柽柳,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柽柳有药用价值,可解表透疹,多用于痘疹透发不畅或疹毒内陷,感冒、咳嗽、风湿骨痛。传说三皇姑在此停留为百姓看病行道,不知道这株柽柳种植在祠前是否有此纪念意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树曾一度枯竭,枝叶掉落,春夏时节也不生叶开花,徒留干枝杈摇曳着,让人瞧着心痛可怜,人们以为它已经死去,也无心理会它。改革开放后,人们重新修整了破败的苍岩行祠,给三皇姑重塑了身,在庙内添置了双凤条几等用品方便供奉。自从香火续燃,这下奇怪了,不久后,柽柳复活了,到春天的时候自然冒出新叶,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开花如红蓼,存活至今。柽柳的主干和别的树不一样,不是圆筒形,而是呈扁平状,就好像一个平面。这样也行?真让人惊叹。


  西郊的苍岩行祠和木槽的苍岩圣母行祠是阳泉境内规模较大的两个圣母祠,各领风骚数百年。西郊的苍岩行祠正下院向南,上7级台阶,便是正中院。院里原有松、柏各一株,现柏尚存,青翠挺拔,郁郁葱葱,可惜松已不存。那棵松曾被人们唤作凤松。它依势而长,松针繁茂,挺拔茁壮。松冠盘旋似羽,恰如凤凰展翅。高处俯视,只见凤凰首朝北尾向南,左翅微收,右翅单展,像凤落之势,栩栩如生,形貌逼真。夏季,它受阳光雨露滋润,奇松茂密枝繁,松针碧翠。清晨露珠挂枝,它含露欲滴,充满朝气。红日初升后,苍松挺拔,遮日挡光,阴凉舒爽。冬日,古松傲雪,雪霜满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那铮铮铁骨,巍然屹立。有清风送爽时,松涛阵阵,耳听呼呼声响,犹如在林海深处。风和日丽时,千年奇松,似凤凰降落,亭亭玉立,充满诗情画意。可惜,1988年冬,大雪骤降,积雪压枝,将“凤翅”压折后,松树再没有复生。村民在古松原址竖“奇松碑记”,勒石以记。“凤落苍岩”之景自此不见。


  历史上西郊是一个古树掩映的村庄,十景西岭晚霞、北潭映月、凤落苍岩、卧牛南山、圣庙唐槐、将军古墓、烽台银烟、剑峰翠柏、两水交流、四山环绕中,三景与古树相连。多数村民大门前和街道两旁都植有槐树,树龄较长的有苍岩行祠东庙场、庙地、戏台东、村东当街、中阁西、村大街、西大街巷口等古槐。尤其是石佛娘娘庙前的1株古槐,传说是老槐树枯死以后又从根旁滋生出来的,斑驳沧桑,树龄待考。西郊村中阁南侧先师庙前原长着一棵苍老斑驳、遮天蔽日的大槐树,最为古老,为唐槐,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树围粗3米,树高30米。1953年,修建学校时古槐被砍伐。


  一个村庄,最古老的标志就是树木,它不仅饱含着人文情怀,更是一个地方的根脉所在。因为交通变迁,西郊村中古老的建筑,如东阁、中阁、西阁、官房等已不存在,而古树亦被砍伐颇多,现留存下来的长势也不是很好。西郊有明清驿道,康熙皇帝西巡曾从此道通过,并在“行宫院”停留用膳,享誉三晋大地的平定“三八席”由此而来。一棵500多年的槐树,即在此驿道上。它斜插在街上,竟然一半为枯枝,一半为绿枝,此槐树根外露,一面紧靠村民家的院墙,估计这个也限制了它的生长。而作为枯枝的一半整个从大街横过,树枝探到街面的另一侧。我想居远再观察一下树的全貌,走远回头观望时,蓦然一惊,原来枯枝的那一半,有两只小角、两只大角,有嘴、有鼻、有眼,真正像极了一个龙头。  


  文字:韩利敏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