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压雁门古道
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由它承载的长城文化更是丰富。忻州长城不仅给后世留下壮美、壮观的建筑,还给我们留下深厚的长城文化。仅外三关经历的古今战事,就是全国其它关口所不能比拟的。由战事、商贸、民族交融,积淀下的长城文化,又是其它长城关隘所不能比拟的。
积淀在外三关的长城故事是非常悲壮的,感染的范围是相当宽广的,千百年来一直在鼓舞激励着我们。比如杨家将的传说、遗迹和历史故事。杨家将镇守雁门关,镇守代县古城,代县现有六郎城,有七郎陵,有杨家祠堂,繁峙有穆桂英的出生地穆柯寨,现在叫木阁村。宁武有杨家将守关的阳方口,在古代“阳”是姓杨的杨,“方”是防御的防,为杨防口。还有潘仁美和王侁望杨业的托莲台,有穆桂英的兵寨,还有肖太后和辽国天祚帝驻跸的托莲台堡,甚至有杨业被擒的“歼杨坡”,现在改名为前阳坡。到神池有穆桂英的驯马场,有杨业牧马的达沐河,有杨业遇难的陈家谷口。到偏关有穆桂英抗辽的红门口,有佘太君的父亲佘王和杨业的父亲杨信的征战之处。到河曲县有杨业和佘太君阵前招亲的七星村,有杨信在火山军驻扎的火山村,还有杨信驻过的旧县古城。到了保德有佘太君墓,在折窝村。到了岢岚有个村子叫折家寺湾,也传说是佘太君的出生地或者佘氏家族的定居地。到五台山还有一座令公塔。遍布全市的杨家将传说和遗迹,演绎出丰富的文化艺术,留传下的杨家将戏剧有数十种,戏文中的地点都在三关长城一线。还有许多小说、评书、挂图、年画等等,都与这段长城这串故事有关。
杨家将的故事已成为一座文化宝库,但是,长城在修筑和保卫过程中那些杨家将之外的故事更为丰富。两千多年的长城史,就是一部撼动人心的文化史。比如雁门关,汉代有卫青、李广、李牧、霍去病守卫,唐代有薛仁贵、郭子仪守卫,宋代更是故事惨烈,历史上曾有22位帝王到过雁门关,发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雁门关还是一座民族交融关,数千年来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通关交融。汉代“昭君出塞”就是从雁门关出去的,现在关南有落雁池,关北有青冢,一个“昭君出塞”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隋代还有义成公主出雁门关和亲。特别是在宋辽,拉锯征战,来来往往,通过雁门关进行着伟大的民族交融,完成着汉民族吸收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吸收汉民族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再如宋辽通婚,像戏剧中的《四郞探母》就是一则民族融合的美好故事。最后契丹民族逐步被汉民族同化,雁门关在这方面是有过重大贡献的。
在忻州整部长城文化史籍中,完整记载修筑过程和惨烈战事的主要在明代,因而无论在各种历史书籍、史志、小说、民间传说中,还是在浩如烟海的碑碣铭记中,有关修筑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偏关县老营城北面有一座山梁叫双碑墕,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场抵御俺答的恶战,镇守老营的700名守关将士悉数殉难,嘉靖皇帝下令在此立双碑纪念。明崇祯末年的宁武关保卫战,三关总兵周遇吉阵亡,周家上下200余人在宁武城的宅院自焚,其悲壮事迹被编成各种版本许多剧种的《宁武关》大戏,传唱了几百年。
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平型关、龙泉关、石岭关……座座雄关留下的古籍古碑太丰富了,这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个红色长城文化。2015年我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发生在忻州大地上八路军的三大战役——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将忻州的长城抗战再度推向世界,三大战事的“英模连”威武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这不仅是八路军的荣耀,也是忻州长城文化的荣耀。
文字:杨峻峰
图片:杨峻峰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