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字,被写在《中国史纲要》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坐标。它的形胜,常与重大历史事件相伴,河泽山谷间记录着碰撞交融的激昂时刻。它的精彩,常被各类文学影视作品演绎,关注度与出镜频率令人称奇。如果您自诩为文旅爱好者,来此打卡是必须的。
这就是马邑,千载冲要处、风云际会地。
1设邑
清晨,阳光透过路边浓重的绿荫,照在朔州古城墙公园内的雕塑上,雕塑的面孔变得生动起来。这是一组群雕,主体是三尊人物造型,周围环绕着几匹体形健硕、表情灵动的骏马。雕像所讲述的,与一个城的故事有关。
雕像的主角为秦大将蒙恬,据说他是马邑城的修筑者,目的是养马。《元和郡县志》记载,“马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其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其故城今朔州也。”
筑城养马,表明了朔州一带2000多年前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国,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即便在车战步兵为主的春秋时期,马亦是衡量一国军备实力的关键指标。所谓千乘之国,马的储备必须到位,否则无法驱动东征西战的战车。秦统一六国后,对马的重要作用领悟更深,养马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蒙恬所筑的马邑城,遗迹所处范围与朔州古城多有重合,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600米。七里河、恢河绕城而过,2000年前,马邑选址与它们有关。近水源,草场繁茂,便于马群大规模放牧。
传奇从此开始。
2基地
朔州古城东关建有马邑博物馆,庙宇风格的建筑群落里,分单元系统讲述马邑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序厅的线雕画板作品里,记载着这方土地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勾勒出马邑的历史荣光。作为农耕游牧交错带,马邑是中原政权兵力前出的基地,画板所绘之事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马邑之谋”,常见于各类历史书籍。元光二年(前133),马邑富商聂壹提议,以献城为诱饵,引匈奴单干大军来袭,汉军设伏于马邑两侧山谷,合而击之。
建议由大行令王恢上奏汉武帝。六月,武帝遣将调兵30万至马邑。单于听信聂壹之方,领10万兵马由武周塞而入。离目的地尚有百余里,见满山牛羊无人看管,遂起疑心,派手下侦看,得知前方有伏兵,大惊,遂指挥军队撤退。“马邑之谋”标志着西汉对匈奴武力反击的开始,随后卫青、霍去病出雁门、入大漠,都与马邑关联。
为进一步巩固边防,汉人大量聚居马邑,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手工业,技艺之高不逊于中原之地。博物馆展陈一国宝雁鱼灯,由雁首衔鱼、雁体、灯盘、灯罩4部分套合而成。雁颈以子母口与雁体相接。点燃灯芯后,产生的烟雾通过鱼和雁颈被引入雁体内,减少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影响。资料记载,2010年的《世博周刊》曾以其照作封面,列为中国珍品。
隋唐两代,马邑成为北边重镇。贞观四年(639)正月,大唐名将李靖率铁骑3000,由马邑出发,经恶阳岭(今平鲁西北)奔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驻扎在此的突厥颉利可汗大惊遁归,退守阴山之北。
遥想当年时,不妨从古诗词中寻觅马邑的气度。“绝漠干戈戟,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
3出将
边地军镇,烽火绵延,让马邑孕育出众多智勇双全的将帅,他们的名字为后人铭记。
马邑博物馆的北面,建有尉迟敬德庙,外观风格仿辽金,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两进院落,有山门、中殿(昭神殿)、正殿(忠武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内有塑像、壁画,记录这位大唐名将生平,供今人观瞻。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隋开皇五年(585)生于善阳(今朔州),鲜卑族人。隋大业末年从军,以武勇著称。武德三年(620),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屡建功勋,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贞观十一年(637),拜上柱国、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致仕还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坊间关于尉迟敬德认知最多的,还是受人尊崇的“门神”。无往不胜的战力,忠勇耿直的人格,清廉谦逊的品行,成就他从沙场战将变身为“神”,更体现出百姓的崇拜和景仰。
朔州老城西,有一南北向的主干道,名张辽。没错,街名来于三国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史书记载,张辽,字文远,聂壹的后人。初担任雁门郡吏,后归附曹操转战河北,击军江南。建安二十年(215),张辽率领800将士袭击东吴大军,差点活捉孙权,威名震动江东。
4冲要
明初开始,马邑之名被一座军城使用,史书称其为“马邑城”,位于今天朔州城东的马邑村。这番变迁,与大明边防及移民策略的调整有关。
《明史》记载,洪武四年(1371)初,大将徐达上书,向太祖朱元璋请求将山后六州之民迁到北平,解决当地人口不足、复创百业问题。这里的山后六州,即大同府、朔州、应州、蔚州、归化州、保安州。移民先后组织3批,第2批主要来自今大同、朔州两地,洪武四年(1371)六月,“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二十七人”陆续在马邑烟墩圪针沟集合,走向远方。历史上称此举为“移民空边”,至今流传当地的俗语“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系对此举措的民间记载。
没过多久,空边的消极影响显现,土地荒芜,民生凋敝。于是朝廷改变移民策略,开始由晋南等地迁居军户民壮,谓之“实边”。洪武二十一年(1392),冯胜、傅友德征兵,“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新征的军士充实到大同朔州一带卫所里,固守边防,屯垦边地,马邑城里迎来新面孔。
今天的马邑城依稀保留旧日厚实模样,四面城墙形状完整,东西两门外均建有瓮城,城南绿野千顷、土地丰饶。《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土筑于洪武十六年,正统二年展筑之,隆庆六年始议砖包。周三里五分零四十步,高边女墙有四丈。原设守备知县各一员,有守御千户所守备。“洪源峙后,雁塞亘前,桑乾灰河经带于左右”,系腹里冲要。
走进马邑城旧址,整齐有序的街巷格局照旧。城堡中心,几位长者闲坐聊天,他们的身后,青石矮墙圈起几孔窑洞,古旧的窗棂叙述岁月沧桑。老人们说,那是明代分司、察院旧址。当年城内外官署众多,有文有武,守备衙、县衙、文庙、军储仓、草场、官厅、神机库等等,彰显出马邑城特殊的地位。
文字:温鹏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