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多姿多彩的汾阳民间文艺活动(下)

多姿多彩的汾阳民间文艺活动(下)

发布日期:2023-06-06 17:05 2977人浏览 文章来源:吕梁晚报

  

灯火


  龙灯:自古相传,元宵节之夜闹龙灯,流行于县城和城东各乡。龙灯用布和竹篾做成。龙的长度各有不同,从头到尾有九节、十三节、二十四节等。每节都是用竹篾和铁丝扎成一个长圆形的篾篓,并按上木把,供舞龙者掌握。篓中点蜡烛。用布做一条龙衣连接各节,长度可视其节数而定。舞龙时,一人持珠灯前引,余皆托龙随行舞动,宛若真龙摇头摆尾。表演场面有“游龙戏水”、“龙跳跃”、“龙卷风”、“龙卷团”等。


ae516418-1b1a-406d-aea9-dccb6b6a4254.jpg.jpg

灯展

  花灯:元宵节之夜,县城官府、商铺、民户门首皆悬挂花灯。花灯种类繁多,有宫灯、纱灯、转灯、钟、鼓、花篮、花瓶、兔、鱼、西瓜、白菜、戏曲人物等传统花样。后来,始行新式彩灯、外裹纱布或的确良,多写福字或其他条幅,也有的画戏曲故事。县城和冀村镇家家门首皆悬挂彩灯,庆贺勤劳致富。


  灯群:随旱船表演,保护旱船行进。灯群集中,变作三拱桥,旱船过桥。


  烟火:其种类有地火、手把火、起火、炮打灯、盆火、拖鞭、老杆等。传统节目有天女散花、鲤鱼跳龙门、天鹅下蛋、猴撒尿等。建国后,增加炮打金门岛等新节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县城和杏花村酒厂在元宵节多次大放焰火,五彩缤纷,颇为壮观。


皮影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皮猴戏。据传,始于汉代。到清同治年间,孝义县组织皮影戏班,汾阳爱好者投班学艺。之后,就自成皮影戏班演出。


e2680081-c7e8-400f-b004-17e86359c5b6.jpg.jpg

  皮影戏班白天演木偶戏,唱腔用晋剧,夜间演皮影戏,唱腔用碗碗腔。皮影戏影子雕刻艺术脱胎于民间剪纸,制作用料有纸与皮子两种,“影窗”有“纸窗子”与“纱窗子”之分。纸制影子身形不一,单身单足,动作较夯;皮制影子身形一般,两手两足,文武有别,动作灵活。使用乐器也有区别:“纸窗子”用小海笛随鼓板吹奏过门,“纱窗子”另加月琴、引盅、节子伴奏。皮影戏班由七至九人组成,分拉、打、说、贴四部分;拉指文场,打指武场,说指说唱人,贴指说唱助手,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


  清末,汾阳山区村庄皮影戏班渐多,表演艺术不断提高。民初,县城内卫巷街张黑七与后门街南满堂先后供起一班皮影戏,为时四月。几年后,西陈家庄陈元、花枝村李聪各自成立皮影戏班。建国后,东大王村、小相村、高家庄成立皮影戏班。1953年,小相村皮影戏班参加省民间文艺观摩汇演,获得二等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申家堡、郝家庄成立皮影戏班,经县文化局审核,定为职业戏班。


  皮影戏目甚多,主要有《火焰山》、《清一统》等百余个。


其它


  旱船:外形用竹篾扎成,糊红绿彩纸,中间系四根彩柱,支撑船上彩亭。四角挂彩珠和各色花卉,船身下画清波水浪。通常表演有四只,每只上表演者三至四人:一人坐船、一人划船、一至二人扮丑角。舞蹈时,划船者动作灵巧;坐船者随着娉娉云步,轻歌曼舞;丑角调笑生趣。表演场面有“起船”、“掏八卦”、“过山桥”、“翻四角”、“落船”等。表演《断桥》、《游湖》等节目。1978年以来,多表演《喜庆丰收》节目。


120abfd7-5412-429f-8908-601225e74c5a.jpg.jpg

  推车:用竹木、布片裹扎而成。表演者三至四人:一人坐车、一人推车,一人拉车、一人扮丑角。表演场面有“起车”、“游车”、“筛车”、“阻车”等。表演时,配备唢呐、铰、马锣、铙钹伴奏,表演动作均需在锣鼓点上。


  背棍:流行于县城和城东各乡。表演人数不限,依据节目人物而定。每人背棍一根,上有一名或两名少年表演,多表演《西厢记》等节目。


  铁棍:也称独节杠。由一人在马车上持棍表演,几人操作,多表演《西游记》节目。


  高跷:表演人数不限,皆踩在二尺五寸至五尺高的木腿上。表演场面有“打秋千”、“抬杠”、“跳凳”、“天地牌”、“套蒜辫”、“二龙出水”、“龙卷风”等。多表演《唐僧取经》、《工农兵学商大团结》等节目。


  霸王鞭:表演人数不限,每人持棍一根,棍系小玲、铜钱、绣球,形同霸王鞭,故名。表演动作有单打、双打、翻身等。节奏协调,步骤一致,变化多端,街头、舞台均可以表演。


  竹马:骑竹马是儿童的一种游戏活动,人带假马,做各种马跑动作,有起马、小跑、大跑、卧马、淌马、踢腿等,动作中配备鼓乐伴奏。


  张公背张婆:由一男艺人装扮成一个老头背着一个老太婆表演,很逗人喜欢。1982年,由吕梁地区群众艺术馆改革为《媳妇背婆婆》。


  大头:原只一对男、女娃娃表演,后来扮演人物形象增多,如有七品芝麻官、老寿星等。


  狮子:用竹篾、铁丝、麻裹扎而成。玩耍时,一人在前顶狮子头,一人弯腰装狮子后身。小狮子一人掌握。表演动作有对斗、跳桌等。


  二鬼跌跤:一人表演两人的节目,流行于县城和城东各乡。


  座台:流行于冀村镇仁岩村。元宵节之夜,在观音庙和土地庙前,搭台摆纸扎人,通常设十五棚,表演历史戏剧,故名“故事台”。按照属年,棚内也摆纸扎动物。


  平台:由牛拉平台,台上演员选用少年,多表演《狐狸园》、《许仙游西湖》等节目。


  祭台:用于求神、祈雨举行仪式。由四人抬祭台,台上塑神像、摆祭品,行进时,有鼓班吹奏乐曲伴随。


  腰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始行,表演人数不限,多则几十人。每人系腰鼓一面,表演动作有扭麻花、穿插、变换队、回队等。


  花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始时。表演人数不限。每人胸前挂花鼓一面,表演动作有踢腿、弯腰、双飘带、走八字、见面等。


  彩车:1964年县城始行,至1976年后,全县各乡盛行。


  杂技魔术:1967年,杏花镇小相村陈超礼成立杂技魔术队。1981年,城关镇刘侠成立马戏团。1983年,三泉镇平陆村王灿光成立杂技队。皆在县内、外演出。节目有《柔术》、《力托千斤》等近百个。


  鼓班:分两种,一为半农半乐班,一为鼓戏两行班(也搭戏班,也住鼓班),专门承揽祭祀、红火、婚丧事宴、祝寿贺生,或者搭戏班,以吹奏谋生。杏花镇小相村、栗家庄乡南花枝村都有鼓班。


  跑驴:原表演一对新婚夫妇回家,媳妇骑驴,丈夫赶驴,中途过河,陷入水中,丈夫使尽全力,终于赶驴出水的故事。建国后,多表演俩夫妇劳动生活节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县文化部门对各种民间艺术多次进行改革,促使其内容更加新颖,技艺不断提高。1978年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每年春节期间,城镇乡村大搞群众文艺活动,特别在元宵节前后,组织声势浩大的县城街头文艺演出,由此,活跃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文字:樊启俭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