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宝刹拓禅缘,毓秀霍泉兆和祥。洪洞广胜寺风景区第十二届文化旅游节暨“三月十八”古庙会于5月5日开幕。5月7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广胜寺风景区参加古庙会。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水神明应王寿诞。这里山清水秀,碧波绕甸,苍松翠柏。庙内钟声悠远,香烟缭绕,锣鼓喧天,无数游客如潮水般涌来,庙内外变成人的海洋,各种商贩摊点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景区上上下下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庙会盛况
聆鸣泉水,梵音仙韵,令人真切地感受到——融圣境随风自在,霍泉波浪洗尘心;行来心底有灵犀,清明盛世开新象。有洪洞“母亲泉”之誉的霍泉,从广胜寺旁侧发源,一泓泉水汩汩而出,日夜奔涌,一分为二:“北霍渠”逶迤北去,滋润着简邑赵城宽广的良田;“南霍渠”蜿蜒向南,浇灌出南垣故地葱茏的沃野。霍泉与霍山相依,霍岳崔巍,树木茂盛。灵泉溅珠,碧水耀金。山水形胜,宝塔生辉。
霍岳灵秀游人如织
霍山脚下的广胜寺下寺,坐北朝南,面临霍泉,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和明清两代进行大规模修建,现存大小殿宇五座,由山门、前佛殿、大佛殿、垛殿、钟楼、鼓楼、地藏殿等组成。明应王殿是下寺旁水神庙。这一建筑内,塑像、壁画均为元代作品,近2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布满殿内四壁,其中以东壁南侧的元代戏剧壁画最为著名,画面反映了民间演出剧团“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演出情况。水神庙为祭祀“水神明应王”而建。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金泰和间补修正殿,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重建,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再次重建。
慧光普照无俗虑,一寺祥光耀九霄。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兴高采烈地集聚于下寺水神庙,观赏锣鼓、戏曲、歌舞表演。上午11时隆重进行传统祭祀盛典。以三牲五谷鲜果之仪、清酤庶馐之奠,致祭水神护佑一方百姓。
位于霍巅的广胜寺上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称俱卢舍寺,又名阿育王塔院。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上奏代宗皇帝御赐“大历广胜之寺”,意即“广大于天,胜名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毁于地震。现存建筑系元、明两代重建,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伟壮丽的上寺,踞南麓之巅,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主要建筑。院内飞虹塔,平面八角形,系明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1527年)重建,现为八角锥形琉璃塔,2018年被认证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原藏于弥陀殿中的佛学孤本《赵城金藏》,几经战乱,力空弘法万卷金藏慧苍生,现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
广大于天胜名于世
整座广胜寺如同天龙盘踞在峻峭的层峦之下,又如凤凰展翅翱翔后轻轻地落在南麓山脉。“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僧常定,咫尺虚弥未许通。”这是明人王翰为洪洞广胜寺所题。今天依然激荡着历史回响。
飞虹塔,散发着古旧的光华,每个细部都剔透玲珑,秀雅脱俗。它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落成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历时12年之久。整体造型为八角十三层,塔身通高47米,全部由青砖砌筑而成。塔身装饰有屋宇、神龛、角柱、斗拱、栏板、宝瓶、花罩、莲瓣、花卉、龙凤、金刚力士、童子、菩萨、仙人等多种琉璃构件,造型生动逼真,纹理苍古,色调沉潜,清丽疏古,雕磨精细,古拙深远。龙凤鳞爪,跃跃欲飞;金刚力士盔甲鲜明,威风八面;佛陀菩萨衣袂飘逸,凝重肃穆;和尚憨态可掬,童子活泼可爱,动感十足,呼之欲出。阳光下,整座琉璃宝塔更显壮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似道道彩虹,辉映着明代的气象。飞虹塔与山西应县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并称中国四大名塔。
文字:胡丽丽
图片:郝海军 王梓轩 刘欣颜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