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
主角:黄绿蓝釉琉璃鸱吻
体态:高约2米,重1000公斤
出生时间:明代
出生地:晋中介休市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正殿屋顶
藏宝地:介休博物馆
晋中介休洪山镇,是历史上著名的琉璃之乡。这里有狐岐山和鸑鷟(yuèzhuó)泉,有储量丰富的坩泥,有充沛的煤炭资源,琉璃生产原料体系近乎天然地完备。据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法兴寺碑记载,至少在那个时期,洪山镇便有琉璃寺存在。一百多年后重修佛殿,“椽铺玳瑁,瓦甃琉璃”,在朝晖和夕阳下散发出奇异的光芒。
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什么时候建造的,今天已不可考,明代正德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进行过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几经兴废,幸好还有一座大殿正脊一侧的琉璃鸱吻留存下来,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赏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这座高约两米的鸱吻以主要色彩分辨,大致为上下两个部分。下方的龙首多施绿釉,上方的子龙多施蓝釉,自上而下的鳞片、脚爪和龙须则施以金黄釉。因为从选土到制泥,其中的去渣晾晒、碾磨粉状、净水浸泡、淘澄沉浆一系列工序完全手工完成,所以釉料与胎体的结合十分紧密,厚实沉着,即使数百年风吹雨打,看上去依然晶莹亮丽,扣人心弦。
龙首龙吻一端大口张开,足以将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一口吞入,其上唇微微上卷,形成类似象鼻的造型效果。龙角位置恰与上方子龙伸下来的脚爪相叠,营造出一种神秘效果。龙吻嘴边的须纹体现出强硬的鱼鳍状,保留着古老鸱吻的信息。特别是其上占据了五分之三体量的子龙,虬曲回旋,三叠顾盼,体态十分优美。龙吻身后还藏着另一条子龙,体型远远弱小于上方那条,亦是高拱身背,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时刻保持着警醒。
还有鸱吻背上的剑靶。明代之后,鸱吻上的抢铁和拒鹊装饰逐渐演化为宝剑,并赋予“神功妙济真君”许逊掌握之剑的荣誉。民间传说,鸱吻一旦插剑可辟邪物,也可有效防止龙们擅离。现在这座鸱吻的剑靶已然不存,仅余纤细的戟状金属物,述说着避雷的能力。
鸱吻的根本作用就是避雷防火。它们被安置在传统建筑屋脊正脊两端,兼有实用和装饰意义。在其较为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鸱吻又被赋予螭吻、鸱尾、龙尾、龙吻、蚩尾、蚩吻、祠吻、吞脊兽等名称。
为什么建筑物上会有鸱吻?《唐会要》中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顶上以厌火祥。”可以说明,鸱吻的缘起是为了防止火灾。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朝代又分别赋予其避雷、预兆、巫术以及权力、宗教方面的多重意义。《旧唐书》里记载,“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都城门等及寺观鸱吻落者殆半。上以旱、暴风雨,命中外群官上封事,指言时政得失,无有所隐”,将鸱吻掉落与时政得失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秋七月甲戌雷震兴教门楼两鸱吻,栏槛及柱灾。礼部尚书苏颋卒”,又把人的生死预兆托付给鸱吻。
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曾明确指出,晋代以前鸱尾(鸱吻)尚未出现,关于“鸱尾”“鸱吻”的记载晋代之后多见,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北齐的《颜氏家训》。鸱尾图像的初期形象在北朝石窟雕刻中,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般是虬尾上指、背后无鳍、体无雕饰的原始样子。唐长安城遗址有陶质鸱尾实物出土,造型浑厚简洁。鸱尾进入晚唐则强调突出吻的形状,张口吞脊,力度十足,从此鸱尾改称鸱吻。宋代以后的鸱吻形式多样,有鱼尾、龙吻、鳌鱼、兽头等,帝胄用龙吻,百姓只可用鸱尾。发展到后世,晋商、徽商建筑多采用鳌头形鸱尾,暗含“独占鳌头”之意。
日本学者村田治郎在《中国鸱尾史略》中持有以下观点:其一,晋代以前,中国建筑中并没有鸱尾,鸱尾应当是在东晋以后乃至晚近才出现的。东晋时期出现了关于鸱尾的大量记载,但是却不能将鸱尾的前身认为是鸱尾本身。其二,自东晋以来,鸱尾的使用就一直延续;但自唐代以来,鸱吻的说法也较广泛地出现了,这一说法在唐、宋、元、明、清历代都在使用。其三,鸱尾一开始是在皇家建筑上使用的,其后,鸱尾在寺庙、高级官署和贵族的私邸中也得到了运用,鸱尾是权力的象征。其四,鸱尾具有镇压火灾以及其他更加丰富的目的。
这篇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作,被认为是国外学界在中国传统鸱吻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
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技艺自成一派,尤其以建筑琉璃驰名。今天的介休地区保留有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东岳庙、祆神楼等众多琉璃建筑群,其中1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琉璃形制几乎囊括了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博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所有样式,无一不珍。
现存最早记录介休琉璃造作的碑文证明,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元代时期,介休开始向外地输出自己的琉璃匠师,到了明代,更多的琉璃匠师走向四面八方,其中侯氏家族最远迁居到辽宁省海城县缸窑岭村。如今晋中平遥县东泉镇百福寺、吕梁文水县马村洪福寺、晋中灵石资寿寺等建筑屋顶均可看到介休琉璃匠人的题记,而沈阳故宫大政殿,以及清昭陵、福陵、永陵等各处的琉璃构件,也都有介休匠人参与烧制。介休琉璃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须经历两次烧窑过程。第一次入窑烧制坯胎,烧成之后施以釉料,第二次入窑烧出成品。第一次称为“素烧”,温度可达1100摄氏度至1200摄氏度,以保证坯胎的强度。第二次上釉称为“色窑”,温度一般在800摄氏度至880摄氏度,使得釉彩达到光泽度高、附着性良好、色彩艳丽的要求。总体要经过装窑—烧窑—出窑三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对技术和经验的考验。
正脊鸱吻的高度一般按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确定,其大小尺寸有两样至9样、8种规格。较大规格的一般由数件吻件组合砌筑而成,其中最大者用13块琉璃件拼成。在正吻两侧,往往要加吻索与屋面吻钉相连,以使鸱吻稳固。介休博物馆馆藏这座鸱吻,看上去疑为4件吻件拼合而成。
正脊安装鸱吻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有隆重的祭迎仪式。清《工程做法则例》规定:“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窑;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太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
考虑到这一点,今天的我们在欣赏鸱吻时,又怎能不保持内心的肃然呢?
何况,古人相信,因为鸱吻好吞,所以成为“龙九子”之一。目睹如是古老信息遗存,想象在正脊的天空里有龙在飞舞,人与鸱吻难道不是一场旷古的际会吗?
文字:唐 晋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