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上党地区诞生了四个神话,精卫填海是其中之一。
发鸠山位于长治市长子县西25公里处,由三座山峰组成。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诗人非默和晋柳来到长治,我陪他们去寻访神话之都。非默说,他第一次觉得与神话这样的近。
《山海经》中这样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按上党地区的传说,精卫本名女娃,为炎帝在上党所娶夫人所生,是炎帝的小女儿,随父亲在上党盆地尝百谷、兴农耕、治理水患,不幸溺于漳河,以身殉职,但女娃志未泯,愤而化作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发誓要将东海填平。
我结识了许多生于发鸠山下的诗人,比如说赵树义、比如说陈小素,我又返回来再找这段神话,而后,那只精卫鸟儿便会时常进入我的梦里,她一遍一遍地飞旋于漳河(东海)之上,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哀鸣,不是曹孟德所言: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那发鸠山上的树木已经葱笼的可以,却让我一次次地泪沾巾。和友人一起从山脚下驱车登上主峰,满山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座座山峰连接在一起,蜿蜒亦绵延,终于站在峰顶,云涛簇拥、远山如黛,下车步行,碎石般的小路原始地躺在你的脚下,路边开满了七彩的花儿。
顺山而南往下,依山筑岩,一排一排石洞依次往下,此洞名曰:起云洞,先是三排洞室,每排三座,有三皇观、三清观等,显然是道教遗存,便是取山间之石建成,规整而壮观。再往下,风格一变,相连九座洞,大小不一,供奉有佛也有菩萨,是佛教遗存。它们的连接处有一小庙宇,片石围檐,相当地美丽且壮观。
站在这里,看着这几百年历史的石寺石庙,心境变得纯净,就像这山间的云雾一样,纤尘不染,大家久久不愿离去。
再往下,便是“避风台”,据说在这里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丝一缕的风息,诗人晋柳戏说:“这么好的景致,主要是因为‘太封闭’的缘故。”
这时,天已近黄昏,晚霞映进山里,山染成了橘红色,树木染成了黄色,该下山了。不然,狼要出来了。
据说在发鸠山主峰之西的密林里,有黄姑坟一座,传说是女娃之墓,旁有竖石,刻联一副:难随河山留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东山脚下,我们找见了“灵湫庙”,原为“泉神庙”,顾名思义,这里有泉,正是浊漳河的南源。这股泉水从这里东流注入漳河,泉水清冽甘甜,掬一把洗一洗尘灰。往南看,庙已破旧,院内长满杂草,建筑与别处庙宇迥异,双层,各开几扇拱形窗户,内供奉女娃和她的妈妈,还有姐姐,女娃居中。百姓说,每逢水旱之年,人们都要到灵湫庙前祈祷,据说每求必应。庙的周围还应该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等风景,可是,这时天幕已垂,视线被遮蔽,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兴尽晚回舟”了。
精卫鸟的故乡并没有被开发成恢宏而现代的气派,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这正是让我们流连的地方。而这只小鸟征服自然的精神,却让长子这个地方以独特的风格屹立在上党。
长子是尧长子丹朱的封地,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后代;精卫是炎帝之女,这块地方是我们的先祖们生活繁衍的宝地。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谈到了这只精卫鸟儿: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小小的精卫鸟儿与巨人刑天相比,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让我们后人一直一直地低吟浅唱。
文字:王 芳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