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稷山,总面积68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6万人。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稷山县,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稷山境内无山。然而,稷山却有南北两座山接吉纳祥。南临稷王山,北依吕梁山,汾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聚福藏金。稷山县是举世公认的农耕始祖诞生地、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大佛寺、青龙寺、稷王庙、宋金墓群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赵氏四味坊麻花、金银螺钿、高跷走兽等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板枣公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字号品牌,培育出稷山板枣、稷山麻花、稷山饼子、稷山鸡蛋四大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近日,一辆“讴歌新时代,书写晋风采——山西作家看稷山”的中巴车从山西省作家协会大院里缓缓驶出,一路南下,经过近4个小时的奔波,在下午夕阳正红时,开进了运城市稷山县的大红楼宾馆,开始稷山采风创作活动之行。
“稷山是文物古县、文化大县,肯定会有让我们心向往之的事情让我们停留,这就是我们愿意拿起笔去写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文化厚重更能吸引作家。”山西省文联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葛水平在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上这样说道。
一
一望无际的枣树林,让作家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一株株板枣树,一片片板枣林,与阳光下的村庄房舍、丘陵地形相映成趣,形成后稷大地上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稷山的板枣产业,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沉淀,在国内具有无可替代、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列为第四批中国重要文化遗产;2019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这是唐代的枣树吗,它结下的枣与其他树上结下的枣有什么不同?”作家们一边品尝树上的红枣,一边询问稷山枣业中心主任贺宁杰。
贺宁杰说,稷山板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自唐以后,稷山板枣成为历代王室的“贡枣”。全县目前枣树面积15.3万亩,其中盛果期枣树约10.3万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有1.75万株,500年以上的有3万株,百年以上的有2万株。稷山的板枣生产系统由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枣馍文化、古树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组成,是稷山板枣产业文化的链式体现,在中国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肥,冠不争天。”这是枣树的真实写照。甘棠井前,当地的枣农们身穿汉装,载歌载舞,为作家们表演了稷山先民从井里提水浇园、妇女们挑担送饭到田间的情景剧。铿锵的锣鼓声、演员们丰富的表情、灿烂的笑容、优美的动作,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汾黄之间,连林成海。在唐枣园林里,摩挲着那一株株老枣树,有的要两三个人伸手相围才能环抱。心生敬畏的作家们,纷纷与枣树、枣农们合影留念,互加微信。板枣园里故事多,有板儿的故事,有枣娃的故事,有秋霞楼、选贡台、清风园、唐枣园、甘棠井……听着枣农们津津乐道,作家们心悦诚服,不住地点头称赞,流连忘返。
清河镇北阳城村的故事更让作家们着迷。短暂的午休之后,作家们来到距县城15公里的北阳城村。
北阳城村距县城15公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村里有一座砖塔,系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由该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该塔为七级方形砖塔,基部直径1.68米,塔身平面呈方形,高六层,实心,通身砖砌。塔基嵌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上有七级浮屠,造型古朴简约,大气豪放。该塔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家们在参观完砖塔后,来到八路军总部北上抗日驻地旧址。一座旧四合院,北面为八路军总部旧居,东面为左权将军“路居”,仿佛向人们讲述烽火岁月的抗战故事。八路军总部在北阳城村驻扎下来后,左权将军于1937年9月18日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叔父写了一封家书:
叔父:
你六月一号的手谕及匡家美君与燕如信均于近日收到,因我近几月来在外东跑西跑,值近日始归……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
侄字林
九月十八日晚于山西之稷山县
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将军为民族大义献身,对取得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爱国情怀。左权将军在稷山北阳城村写给叔父的信以及后来给母亲的信,一直由其母保存,新中国成立后交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北阳城村还有一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绝活:高跷走兽。为了迎接作家们的到来,当地专门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高跷走兽是仅存于稷山文化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表演现场,作家们被这罕见的民间表演艺术深深地震撼了。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内涵。在演出的过程中,两个人要配合默契,不仅要摆弄各种姿势,还必须步伐一致,如果稍有闪失,就可能兽倒人伤。由于表演之后高跷走兽要即刻出发去太原,参加次日稷山县在省城举办的农耕文化研讨会,作家们纷纷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与表演的独角兽、貅狼、麒麟、貘等合影留念,留住在北阳城村最美好的记忆。
作家们马不停蹄,从北阳城村驱车来到太阳乡坞堆村,参观杰忠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兴起于唐代的稷山金银饰品,继承了中国古代金银饰品的制作工艺,传承了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镜的研光工艺,作品总体上呈现出“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杰忠19岁那年,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家传的金银细工制作手艺,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努力,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向作家们仔细地介绍着自己的工艺制作,让大家大开眼界。
二
第二天一早,作家们在位于化峪镇佛峪口村的现代化养殖企业晋龙集团短暂参观之后,来到了一个游人称为世外桃源的千年古村落——马趵泉。
马趵泉周围群峰环抱,景色秀丽。村中千年古槐、百年古柏随处可见。村内完整的清代四合院、石碾、石槽、石磨、石柱等很有古意,村周围所建的古代小庙马夫庙、土地庙、观音庙等,虽规模不大,但结构独特,很有风格;马趵泉村北有一座蟠龙山,最高峰海拔1771.9米,为吕梁山南部的最高峰。山上有韩氏墓群,山顶的佛佑寺据传是李世民当皇帝后,指名修建的,唐代时期曾兴盛至极,历经千百年的沧桑,现只留下遗址。
马趵泉的老村主任韩根龙是个文化人,精通村史,通晓古今。他详细给大家讲解了马趵泉的来龙去脉、抗战故事及古村历史,带大家参观了古槐、四合院、抗战旧址等。
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光,完整的建筑布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马趵泉这座古村落脱颖而出,于2014年11月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稷山的稷王庙、大佛寺、青龙寺、宋金墓群在三晋大地久负盛名,所以,去这几处地方采风,是作家们最大的心愿。
稷王庙坐落在稷山县城中央步行街,是奉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最初时建在教民稼穑之地稷王山上,后来,为避免跋山涉水之苦,便在距县城15公里的修善村北另建了一座稷王庙,俗称下庙。元至正五年(1345年),又在县城再次兴建了稷王庙,方便人们就近进行祭祀后稷。
作家们不仅在稷王庙看“三绝”有震撼,而且在迄今有880多年历史的大佛寺也有同感。造型雄伟而大气的稷山土雕大佛是一个整体,依崖用土凿而成,在全国极为罕见。该大佛为坐像,通体高20米、宽6.8米,座下是莲花盘。走近大佛,只见大佛面带微笑端庄慈祥,头饰密集螺髻,双眸明达神光祥瑞,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佛手状。手腕上的佛珠大小不一,大者有如排球般,小者如拳头一样。
宋金墓群位于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稷峰镇马村西南,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相距300米,宋金墓群至今已发现同类墓室14座,清理发掘9座,向游人开放4座。由于这些墓室形成于宋金时期,每座墓室又相距不远,所以取名为宋金墓群。宋金墓群有窑洞式、楼阁式、宫阁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一般都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均为土筑,墓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墓顶正中有天窗,皆为漏斗式。
与宋金墓群毗邻的青龙寺,创建于唐龙朔二年(662年),翌年赦赐今名。远远望去,寺居土岗之上,四面原野辽阔,周围枣林掩映。坐北朝南,依高崖、临汾水,其势宛若腾龙起舞,故名青龙寺。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共计10座,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多为元明遗物。前院有天王殿、罗汉殿、地藏殿;后院有大雄宝殿、腰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后殿两侧又各有垛殿,分别供奉护法、祖师及伽蓝。腰殿和后殿的元代壁画以其技艺精美而著称于世,为美术界专家学者所钟爱。
三
与作家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交谈,是稷山广大文学爱好者十分期待的一件事。当天晚上,稷山40余名文学爱好者早早来到作家们下榻的红楼宾馆,等待与采风团的作家们见面。19时30分,在大红楼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山西作家看稷山文学创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杨占平、徐大为、李云峰、苏二花等作家,从散文的写作到报刊的投稿,从如何采访到如何出书,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与在座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互动,详细回答他们的问题,现场气氛轻松愉快,掌声、笑声不断。
几天时间,30余位作家在这个有故事的地方,行程数百公里,足迹遍布5个乡镇,参观了10个景点,开了两晚上会。累,并快乐着,是作家们这次最大的感受。
“通过在稷山采风,我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回去后一定积极创作,讴歌新时代,书写晋风采,以优秀的文学作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纷纷表示。
文字:郑天虎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