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平城丝路上的爱情:我令世间珍宝 饰你美丽容颜

平城丝路上的爱情:我令世间珍宝 饰你美丽容颜

发布日期:2022-11-28 08:50 8999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平城的丝绸之路,是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北魏王朝的奋发,是每一件物的见证;沙漠鎏金,惊艳时光。也许它并不完美,但它如今归来世间,焕发光彩,也许她无从查证,但她也曾穿越历史,留下华彩。


玉环坠耳黄金饰  “一人二龙”摇珠玉


它是湖泊

倒映着平城的轮廓

展示着天工造化 巧技神思

希腊文明的阳光

印度文明的星光

中华文明的韶光

文明交互透过这金饰

诉说着欧亚大陆的传奇

折射出古丝绸之路的无穷魅力


  2011年6月到8月,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御河东侧的恒安街,发现了三座北魏墓。其中编号为“11DHAM13”的墓中,出土了一对“嵌宝石人面龙纹”的金耳饰。


  先从这对金耳饰谈起。如今收藏在大同市博物馆的金耳饰,通高10厘米,宽5厘米,带链通高14.6厘米至17厘米,由圆环主体、嵌绿松石侧饰、镶水晶坠饰和链饰构成。


2.jpg

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的“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


  耳饰主体以一中间粗、两端细的小金棒捶打、圈制而成,内径4厘米至4.5厘米。上部圆细,中间有一向内的机括;下部锤揲成扁宽装,錾刻人面像,两侧各有一兽(龙)。人物深目高鼻,面露微笑,戴有联珠纹项饰,从背面可见中分卷发,肩部以下垂三股发髻环并雕刻覆莲,有着典型的希腊人像特征;两兽张口相对,圆眼小耳、弯角上翘并用金珠焊缀联珠纹,正符合印度神兽摩羯的标志性特征。


  这种“一人双兽”的造型使这对金耳饰充满了浓厚的异域色彩,此类主题,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埃及的耶拉孔波利斯装饰墓的壁画中。


  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的这对金耳饰,不论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与1978年在阿富汗北境席巴尔甘东北5公里处发现的一处公元前1世纪的大夏至贵霜时代的墓葬(2号墓)器物一脉相承。


  黄金宝藏2号墓出土的坠饰,是双马守护君主的图案,镶嵌水滴形绿宝石和双马后半身向后翻转的处理,具有典型的草原艺术特点,被认为是大月氏人的墓葬文物。这两种坠饰,人物脸部均采用锤揲技术呈现高浮雕的效果,将希腊化神像和印度神兽摩羯结合起来,形成“一人双兽”的造型。


  这类图案被制成女性的耳饰,不仅精致巧妙,也象征多子吉祥的美好寓意。


  金耳饰主环下方各有两小环连接坠饰,小环正面各有一水滴状嵌宝石金托,宝石已脱落,外围装饰两周联珠纹。一环坠饰小金棒,从上至下穿有扁金饰、珍珠、绿松石珠、花草纹镂空金饰和玛瑙珠;另一环为花草纹镂空金托镶嵌有水滴形的紫水晶。坠饰高5厘米。


  金耳饰主环侧饰掐丝有水滴形、兽首形、圆形三部分图案,通长6.3厘米。用一道金丝勾出轮廓,镶嵌绿松石、石榴石等宝石装饰成花卉、人面和凤鸟图案,外围焊一圈金珠,精美至极。


  金耳饰垂下的金丝铰链与黄金宝藏2号墓坠饰、3号墓带盖化妆盒相类;坠饰上锤揲制托内嵌宝石与黄金宝藏2号墓出土手形吊坠相似;侧饰的人面造型与黄金宝藏1号墓出土的人面形金饰件相近,同时在2号墓双马背上的鬃毛、马翼也用了掐丝技法,金丝做成金托,金托内嵌宝石,二龙和二马的头上长角都呈弯曲状。这种工艺在北魏平城时代非常流行,比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101号墓中金耳饰、大同七里村12号墓耳饰、迎宾大道19号墓金头饰等,无不是草原丝绸之路上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见证。


  位于中亚腹地的巴克特里亚的席巴尔甘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区,四周受到东西方各种文明的冲击,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地带,也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这里的文化和艺术随着丝路的蔓延不断传播,欧亚草原、中亚地带、殷商时的中国、北魏的平城等地都发现有一人双兽的纹饰图案。


  北魏于世祖太武帝时期开始经营西域,《魏书·西域传》记载:“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始来献。”自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至太和四年(公元480年)左右,为北魏与西域关系长达40年的稳定发展期。这样的纹饰及金饰工艺带到平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对精美的耳饰是“一人双兽”主题在北魏平城化的表现,人物为莲花化生形象,面部和发式与新疆出土的一件南北朝时期的头像泥范相似,额头还有圆形装饰;瑞兽为简化的龙图案,与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龙纹饰非常相似,属北魏成熟时期的龙的造型,推测时间为太和之后。加之波斯特色的联珠纹、颈部的莲花项饰的运用,外来技术的传入为北魏平城时代带来灿烂的文化和艺术,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更在平城碰撞出极具民族风情的火花。


溢彩繁华琉璃饰  大珠小珠垂心间

  

它是“音符”

缠绕在线谱上

感叹着微风细雨 诗情画意

物因人贵 人因物雅

南风知我意

时光不停歇

历史在颈间闪耀

圈住了她的温柔

不枉这平城时代的等候


  这是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的一件玻璃珠项饰。


3.jpg

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的玻璃珠项饰


  项饰由大小金珠10颗、扁金饰9颗、水晶2颗、珍珠42颗及4800多颗如小米粒大小的玻璃珠穿制而成。大金珠直径1厘米,小金珠直径0.5厘米,圆润饱满,中间穿孔。扁金饰以小金珠焊缀成联珠花瓣,中间孔径0.3厘米。水晶有六棱形,有枣核形。单颗小玻璃珠平均直径为0.15厘米至0.3厘米,孔径为0.1厘米至0.13厘米,壁厚0.1厘米至0.15厘米,为黑色和绿色,属于单色珠。


  在两汉以前,西方玻璃有钠钙及钾钙成分,很早便使用型芯法生产大型实用玻璃器皿,在公元前1世纪发明了吹制技术,用于制作各类器皿。而我国本土传统玻璃以铅钡成分为主,因受退火工艺和铅钡成分的局限性,主要制品为小型的玻璃珠、玻璃饰品等,玻璃制作工艺主要采用型芯法和铸造法。


  而在1994年北魏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中发现的15万余枚小玻璃珠,与大同恒街北魏墓出土的玻璃珠类似:尺寸小、数量多、保存好;呈扁圆形,中间穿孔,属料珠,并推测同属拉制法制成,即将熔融的玻璃液拉成空心的细管,再切割而成。这种工艺手法和古时的型芯法不同。


  这类玻璃珠在南亚、东南亚及朝鲜半岛南岸等地均有发现,美国学者彼特·弗朗西斯根据这类珠子出土地命名为“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


  来自印度生产的玻璃珠,大多是僧人的佩物。洛阳永宁寺出土的玻璃珠也有“米珠”“绣珠”一说。


  从金耳饰到玻璃珠项链,可推测恒安街墓墓主人也是崇佛之人。


  《魏书·西域传·大月氏》中记载:“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来往穿梭于丝绸之路的商人们,由地中海经中亚、新疆迤逦东来进入中原,将西方的玻璃制品及技术工艺都带到了中国,反映了公元5世纪北魏平城时代繁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臻宝流转化匠心  一辉一芒装饰你


黄金和玻璃不能与智慧相比

难得的光芒都属于你

像是闯入莫奈花园

沉醉 神秘

你是谜

让人迷


  “11DHAM13”北魏墓中,出土的上有“崔令珎(珍)妻韩法容”字样的墓铭砖,证实大同恒安街北魏墓葬的墓主人是韩法容。


4.jpg


  “崔令珎”三字楷书较浓,“妻韩法容”四字隶意颇重,这种将夫人全名刻在墓铭砖上的现象在北魏平城时代极为少见。


  崔令珍、韩法容为何许人?


  据研究,韩氏是出自塞北匈奴贵族的破六韩氏,“崔”是汉姓,韩法容和丈夫崔令珍的婚姻很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结果。但也有一说,崔、韩为汉人姓氏,刀形土洞墓为晋墓典型之一,墓主可能为清河崔氏一族。


  这座墓葬是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室组成。在墓葬中葬具棺内,仅有的一具人骨就是韩法容。作为夫人墓,如同大同出土的北魏破多罗太夫人墓一样,墓内一般不随葬陶俑群。墓中出土的陶罐、平沿壶等装饰特征与平城时期南郊北魏墓群、雁北师院北魏墓群等出土物装饰相似,推测此墓确为北魏太后之墓。


  棺内还有铁镜、项饰、云母片、铜饰片及金耳饰等,无一不是民族融合的特征。


  崔令珍和妻子韩法容有过怎样的恩爱和故事,因为记载几无,可能会成为永远的谜,但墓中罕见的饰物,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文化的认同

文明的相遇

民族融合造就文明之路

这条路是互动、互鉴

民族融合促成文化之路

这条路是根基、灵魂


文字:文   慧

图片:李   航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