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晋商称雄 汇通天下(下)

晋商称雄 汇通天下(下)

发布日期:2022-11-15 08:40 1151人浏览 文章来源:生活文摘报


        晋商有个鲜明的特点——“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生意越做越大,盈余的大笔银子,大多都运回老家,购田置地,精心营造家族的住宅。毫不讳言,以山西商人的雄厚财力,其实在任何地方都能建大宅院,但他们偏偏选择回到家乡,以示落叶归根、光宗耀祖。家宅的气派,也是财力的一个显现。因此,提起大院,素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每一处庭院深深的院落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A.乔家大院:兴商治家有秘诀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先是因为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蜚声海内外,后缘于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家喻户晓,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乔家大院的最大特征,是将传奇的晋商文化内涵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是一座封闭城堡式建筑群。


QQ截图20221114162030.jpg

乔家


  祁县乔氏先祖乔贵发出身贫寒,于清乾隆初年“走西口”,从做豆腐、卖豆芽开始,生意从小做大,慢慢积累财富,商业规模越来越大。在乔家第三代乔致庸手中,乔家的事业有了极大拓展。乔致庸以儒兴商,先义后利,在包头广开“复”字号,设茶庄,开票号,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庞大的商业金融网络,资本雄厚,业务极广,成为闻名全国的晋商翘楚。


  以“复盛公”为首的乔家复字号商业集团称雄包头商界,有着200多年的兴衰史,在内蒙古包头地区的开发、肇兴和发展繁盛中,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乔家非常重视对后人的教育和培养。在乔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中能看到乔家的家训,诸如“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尤难知难不难”“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等,要求家人真诚、厚道、诚信、守规矩,不巧言辞令,蒙混别人。


        乔家大院还有三件镇宅之宝:一是犀牛望月镜,二是九龙灯,三是九龙屏风。犀牛望月镜,木质采用东南亚进口的铁梨木精雕而成,整座镜子高近两米,重达一吨。九龙灯被称为“东方奇观”,乔家现保存有两盏,据说是慈禧太后特意赐予乔家的宝物,迄今为止,在我国还没有发现第三盏,是国家二级文物。九龙屏风是用纯花梨木雕刻而成,中间的九条龙完全是用岫玉镶嵌,雕刻工艺精湛细腻,颇有飞龙在天、栩栩如生的韵味。除了这九条大龙外,周围还雕有七十二条小龙。小龙形态各异、若隐若现,交错盘绕、参差有致。

    

B.王家大院: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是晋商大院中的杰出典范,人称“王家归来不看院”。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多年修建而成的庭院古建筑,堪称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博物馆。


  王家始祖以卖豆腐为生,善良无欺。王家一代又一代人遵奉“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念,逐渐走上了一条经商入仕、商儒结合的道路,而成为灵石的一方名门望族。


       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大院由红门堡建筑群与高家崖建筑群组成,中间由一桥连接,从高处看,平面建筑不仅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王”字,还隐藏着一龙一凤的造型,龙翔凤翥,气势非凡。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曾赞叹道:“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座院,院是半座城。”王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鼎盛、王家大院的气势磅礴,从中可见一斑。


1.jpg

砖雕


  王家大院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它雄浑的总体气势之外,还因为技艺精湛的“三雕”艺术,即石雕、砖雕和木雕。石雕以门墩为例,在十七世王汝聪的敦厚宅内,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雄狮身披绶带,脚踩绣球,寓意好事不断;雌狮护抚幼狮,祈愿子嗣昌盛。两枚桃子上俯卧一蝙蝠的“福寿门墩”,寓意福寿安康;“松鼠葡萄门墩”,寓意多子多福;“佛手门墩”,祈盼多子多孙多福。就连承载栋梁的柱础石都有灯笼形、圆鼓形、六锤形、宝瓶形等十余种样式。小小石雕,异趣纷呈,妙不可言。 


1.jpg

柱础石


        王家大院的砖雕多见于照壁、烟囱、屋脊、檐瓦等处。砖雕刻画的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吉祥禽鸟、历史人物。透过各处的砖雕,不但可以体会清代雕刻追求“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也可以体会浸润其中的文化内涵。“敬业堂”大门两侧,是“鹿鹤同春”的砖雕面墙,一面是鹿奔松林,一面是鹤立寿石,鹿回头,鹤昂首,一呼一应,和谐对称,意为天地上下,春光沐浴。

            

  大院的木雕,精微巧妙,图案大都采用谐音和暗喻等方式,充满了中华文化中悠久的民间智慧。如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表达妻儿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与期盼;花瓶里插花卉,寓意为四季平安;瓶里插着如意,寓意为事事如意;雕刻佛手和寿桃,寓意为福禄寿全;雕刻马和猴,则是取马上封侯之谐意。


C.常家庄园:北国民居第一园


        常家庄园,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在晋商大院中规模最大,素有“中国最大的庄园式建筑群”之誉。


        榆次常氏家族被冠称“中华儒商第一家”。徐珂《清稗类钞》称,常氏有资产百数十万两。常家于武夷山制茗,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明末清初,常家开始在车辋故里修建宅第,经过近200年的完善,建筑规模达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面积六十万平方米。


3.jpg

常家静园


        常家庄园最大的亮点就是有超大的私家园林——静园,被称作中国北派最大的私家园林。园林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于一体。此园被山湖水系连为一片,却又园中有园,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远近高低,自然成趣。“人在园中观画意,亦被他人当画观”,可谓举目皆诗意,步步可寄情。


        静园占地8万余平方米,包含主园区、杏园、狮园、可园、遐园等,随处体现“静”字特色,静中又有动,亭台楼阁、花园通道间点缀以小溪碧波,而且随处可见的格言警句、砖雕影壁、花木雕刻,无不蕴含着主人对高雅艺术的偏爱。常家园林汇集南北园林之大成,既展现了北派园林之豪放,又飘逸着南方园林之柔美,被誉为“北国民居第一园”。


2.jpg

笃初小学旧址


  常家非常重视教育,全族设有多所私塾。清末民初之际,在常家第十四世常麟书的倡议和说服之下,常家实行教育革新,把全族各家的17所私塾合并为一,于1903年成立了“常氏私立笃初小学堂”,比榆次县的官办新式学堂早两年。1905年创办“常氏知耻女子学堂”,1906年增设中学部,这是山西省当时唯一的私立中学堂。教书先生在常家的地位很高,一般有独立的小院居住,并特配专门厨房和侍奉书童。


  史料显示,即使在家族生意败落的时候,常家也没有放松对教育的投入和督促,这种绵延不绝的推动力,使得一代儒商书声琅琅、名满天下。


D.李家大院:一方巨富善当先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据说,清道光年间开始兴建,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与祁县乔家大院、灵石县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4.jpg

李家哥特式门楼


  李家大院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此外,因李家子弟中曾有留学英国的,所以部分院落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是一处中西合璧、南北融汇的豪华晋商大院。


        李家先祖是由陕入晋的逃难人,靠着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卓绝和锲而不舍的奋斗逐渐壮大起来,终成一方巨富,堪称晋商典范。论德行善举,李氏家族历世数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善行遍布晋、陕、豫、甘、宁、内蒙古诸省区,人称“李善人”。


  李家大院的藏书楼的窑洞顶上面有一圈花墙,被专家称为“中国罕见的砖瓦墙”。据说,民国初年,正值小麦歉收,村中一些困难户缺粮少食,当时当家人李道行修建窑洞,特别关照办事人员说要优先聘请饥困的穷苦乡民。在建房的过程中,和泥用的土要用网筛过;房屋基础,要用红黏土夯实,先夯打成圆窝放水,第二天早上水不会渗下去,方可通过验收……如此一来,原来两个月的工期延长达半年之久。村里人纷纷表示不解,李道行却解释说:“人家又不白拿工钱,又不是白吃饭!”


6.jpg

李家善壁


        李道行的善心和苦心尽在其中:既让穷困乡民可以在他家多停留,多吃饭,多领工资,又照顾到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匠工们都非常感激李道行,纷纷施展自己的才华,在窑洞顶上建造了一圈精致的花墙。花墙每个方块虽由普通砖瓦拼凑而成,但每组图案从不重复,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5.jpg

李家花墙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上面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由正、草、隶、篆四种书法砖雕而成,意在要求李家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我们常见的有百寿影壁、百福影壁,但却很少见到百善影壁。经专家考证,这个百善影壁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非常珍贵。


文字:吴世琼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