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晋商称雄 汇通天下(上)

晋商称雄 汇通天下(上)

发布日期:2022-11-14 11:30 2489人浏览 文章来源:生活文摘报

 

       晋商,即山西商人的统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晋商发展到鼎盛时期,一些大商人可谓富可敌国,曾经一度垄断中国票号汇兑业,被视为当今银行业的鼻祖,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本期开始,我们刊发“文博游学之旅”系列文章的第四条线路“解读晋商民俗”,带领读者探寻晋商遗存遗迹,一起感受晋商“汇通天下”的辉煌往昔。


A.商业历史源远流长


  山西的商业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三晋,都极为重视商业活动,将商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国基础。在隋唐时期,山西商人中最成功的当属武士彟,他从事木材生意,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武氏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武士彟先后娶相里氏、荣国夫人杨氏,后者生下一代女皇武则天。


  历史上的山西地处边陲,自古就拥有成熟的互市榷场。北宋政府曾在山西设置大量榷场与辽人进行互市。通过宋辽的互市,山西的商人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而晋商的大规模兴起,则要到了明代,主要得益于明朝的“开中法”。明朝时,朝廷直接控制着食盐的生产和专卖权。商贾想要获得食盐的贩卖权,必须凭借“盐引”,食盐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在两淮,但是“盐引”却掌握在边地的军队手中。


  朝廷要求商贾必须将驻防边疆的军队所需的大量物资,比如粮草等,从内地输送到边疆的军队手中,换取“盐引”,然后才能在两淮购买食盐进行销售。


  有明一代,其军事力量主要用来防范和应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大量军队驻防北部边疆,其物资后勤保障则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集供应。路途的遥远、边地的凶险,吓退了很多商人。


  但是这对于长期活跃于边地的山西商人完全不是问题,山西商人凭借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为明军提供军事物资的队伍中,由此获得经营食盐这样的一本万利的生意。由此山西商人控制了粮食转运和食盐经营两项大宗贸易。明朝流传:两淮的盐商,十之八九都是山西商人。山西商人不仅扩张了商业网,更是形成了“走西口”的传统。


        清朝建立后,晋商的地位持续上升。晋商的势力在这一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其中依然离不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边贸。晋商以包头和张家口为基地,向关外掌握大量财富的蒙古、满清贵族提供物资,实现了财富暴涨。


B.商帮驼铃通达四方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句谚语是晋商身影和影响遍及天下的最真实写照。 随着商品交换范围逐渐扩大,晋商的足迹遍及九州,走出国门。 在长时间走南闯北的经商中,晋商对全国各地的物产、风土人情都有充分的了解。他们抓住这些机会,成功转型,逐渐实现了由盐业贸易转为多元化业务经营,包括粮食、棉花、丝绸、茶、煤炭、铁货等。


1.jpg

贩茶人雕像


  进出边关运销粮草食盐,深入大漠贩卖皮毛骡马,远走俄国出口茶叶丝绸,晋商见证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目睹了“驼马穿梭,不知其数”的繁华。百年风雨,晋商的“开放”精神沟通了发达商埠与偏远边疆的联系,更搭建起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当时,中国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山西不产茶,山西的茶商在大半个中国采购茶叶,用来换取俄国的毛呢、玻璃、皮毛等物品。当时,他们用牛、马、骆驼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数百结队,首尾难以相留,驼铃的交奏之声,飘荡旷野。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各家晋商的财富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富可敌国。梁启超曾称赞晋商是中国古代民营经济的代表,可以“夸于世界人之前”。


        经历明清数百年的发展,山西形成了八大晋商,分别是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C.“中国华尔街”风华绝代


  如今,昔日的创业者们早已消失在浩渺的历史星河中,但晋商遗存遗迹随处可见,尤以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遥最为有名。走进平遥,可一览数百年前的“中国华尔街”诞生地的风采。黛瓦青墙,古道悠长,诉说着晋商沧桑。


  平遥据雁门、云中之塞,太行、吕梁两山中央,控南北之要地,帝舜曾在此制陶、耕稼,秦始皇命名为“平陶”,后为避北魏太武帝名讳更名平遥。千百年来,平遥经历了由军事之城到金融中心的嬗变。


        古代县城的城门多数只设四道,而平遥古城则共设六道城门,这主要是满足商业和文化的需要。从商业上来看,明清以来,平遥商业发达,贸易量远非其他县城所能比拟。为方便车马出入,所以在东西两面各多设一道城门。从文化上考虑,六门即六合,象征了完整的空间概念。六边形似乌龟,有吉祥长寿的寓意。


       平遥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现保存古城墙6162.68米、街巷199条、明清传统民居3798处。全县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各级文保单位143处,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1997年,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了“世界坐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平遥古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的心脏,就是城中的市楼,而其楼下贯穿南北的全长690米的南大街,则俨然它的血脉:以南大街为中轴线,遵循“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的格局,平遥古城里井然有序的市肆建筑,构成了一曲蕴含着汉民族文化民俗底蕴的完美乐章。


  明代中叶,平遥商业日趋繁荣昌盛,南大街商业已成规模,鳞次栉比密排着78家店铺,多为前店后寝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双坡硬山顶,装修豪阔、雕饰精美。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南大街的店铺种类更是发展到包含了各种行业,南大街由此盛极一时。


  “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平遥历来商业氛围浓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淘粪的,不嫁你那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


        平遥的重商风尚由此可见一斑,当年在这种风气熏染和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到商号里学生意。


D.山西票号“汇通天下”


        明清时期全国51家票号,其中43家为山西人所开,平遥占22家。其中位于西大街的“日昇昌”(昇同升)票号开中国商业之先河,被称作“近代银行业的乡下祖父”,其“东掌”模式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的雏形。日昌旧址如今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QQ截图20221114130925.jpg

昌蜡像


        票号,当时也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专门从事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出现以前,商人们外出贸易,支付都是用现银,不仅费时费事很不方便,而且安全问题突出。


5.jpg

昌旧址


        清道光三年,平遥人雷履泰创办了第一家票号“日昇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并首先在京城和山西间试行汇兑办法,取得良好效果,便开展全国的兼营汇兑业务。“日昇昌”这三个字竖起来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念都是“日日升”。朝阳打头谓之“日”,日出东海谓之“昇”,万事亨通谓之“昌”,意在生意兴隆、繁荣昌盛。


4.jpg

汇通天下牌匾


  日昌后院正屋门檐上悬挂着一块“汇通天下”的牌匾,据说“汇通天下”最早出自道光皇帝之口。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清政府急需在短时间内筹集巨额赔款2100万两白银,但是通过原始的镖局——现银押运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正当大家为此事焦头烂额之时,日昌票号的大掌柜雷履泰利用自家票号的汇兑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全国各地的资金如数汇解到日昌京都分号。当道光皇帝手持日昌的一纸汇票,有人告诉他这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时,道光皇帝不禁感叹道:“好一个日昌,竟然能够做到一纸汇票‘汇通天下’呢!”


6.jpg

雷履泰塑像


       后来,大掌柜雷履泰将日昌大大小小所有的网点都悬挂上了“汇通天下”的牌匾。从此,“汇通天下”成了日昌的金字招牌。


7.jpg

昌汇票


  票号在汇票纸上的防伪措施也比较严密。日昌汇票上有五种防伪标记,第一是图案防伪,它就和人民币上的防伪图案是一样的原理。第二是印章防伪,日昌票号里有多种印章,盖在不同的部位。第三是笔迹防伪,文牍先生的笔迹是需要在票号里面存档的。第四是水印防伪,四个角分别是日昌记水印。第五是汉字密押,不同的汉字代表汇票里不同的数字,并且要不定期更换。


        日昌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甚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区都设有分号,依托遍及海内的经营网点,“汇通天下”惠及世界各地商人。


        日昌对员工的要求相当严格,但待遇也不低。票号的员工一年的收入是十二两银子,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两银子就可以换一头牛或是一亩地,一家八口一年的生计才三两银子。真是印证了当时那句“家有万贯财,不如票号当个差”的谚语。


8.jpg

镖局博物馆


        平遥城内还有许多极具晋商烙印的建筑,例如具有传奇色彩的镖局——华北第一镖局,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展示镖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最大地下金库——协同庆;反映当地晋商生活的马家大院等等。


文字:吴世琼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