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故此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 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 、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该寺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寺落云中,本期就跟着小编一起梦回辽金,探知华严寺之妙吧!
华严寺概况
以“华严”做寺名取的是“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与《华严经》及华严宗有联系,意在弘扬《华严经》宗旨。当然,这与时代也不无关系,大同是昔时辽的陪都,而华严宗又在辽代盛行,辽道宗耶律洪基曾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将其安放在华严寺内,同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俨然将华严寺作为皇室祖庙之用途,彼时华严寺香火也极其旺盛。
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 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其上寺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教殿堂,下寺主殿薄伽教藏殿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发生在辽末的战火曾让华严寺的部分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而这座传世古刹也是几经重建修缮才达到我们眼前的规模。
历经一千多年,浸润了不同时期的华夏文化,让华严寺的一草一木都沾染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这种叠加忠实地记录了自建寺以来的历史变迁,寻秘华严寺是对如烟历史的追寻。
绝美辽代造像
华严寺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它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风云,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名寺,得益于它独具风貌与神韵的建筑、塑像、壁画、柜藏、碑刻、经幢以及众多的历代文物典藏。
下华严寺佛教彩塑位于薄伽教藏殿内,殿面宽为五间,进深为四间,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辽代佛教的建筑风貌,最为突出的就是殿内宽阔的佛坛上供奉的辽代佛教彩塑。
它们整体分成三部分,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彩塑位于中间一组,以过去燃灯佛为主尊的雕像位于左边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的彩塑位于右边一组,这些佛教彩塑主次分明,坐立相间,神情自然祥和,体态各异,变化生动。
其中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是彩塑艺术中的珍品。这尊“合掌露齿菩萨”被郑振铎先生惊叹为“东方维纳斯”,她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好似一个立于莲花之上的翩翩少女,她欲动又止,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苗条的身材、优美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身体的倾斜,好似衣裙在摆动,她欲笑又止,笑中露出聪明的慧意,好似领悟了佛祖讲经之意,流露出内心的喜悦。
这些佛教彩塑不仅全面体现了辽代佛教彩塑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佛教神韵,而且也是辽代社会审美情趣和雕塑水平的典型体现,更是现今遗存辽代佛教塑像的重要艺术瑰宝。
海内孤品 辽代木结构建筑
华严寺中薄伽教藏殿仿若一个空中楼阁,殿中楼阁和壁藏的建筑形式玲珑雅致,是辽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绝世之作,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其壁藏是上下两层楼阁的形式,下层为经橱,上层为神龛,整个壁藏如同一个微型宫殿,斗拱种类繁多,组合复杂,做工精细,花纹、鸱尾、垂兽及小兽的雕刻也栩栩如生,代表了辽代小木作的高超技艺,在当心间后窗处悬天宫楼阁五间,并与左右壁藏上层连接,一则临空而建更具天宫之意,二则使壁藏巧妙地连为一个整体,玲珑精致,构思奇特。
千年历史转瞬即逝,华严寺的每一根建木都完整真实地记录了修建时期当地的历史、民族、风貌,当无数人慕名前来对着华严寺令人惊叹的建筑驻足观赏时,那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层层叠叠的斗拱都是一种历史、一种情怀。
在每一天的晨钟暮鼓之间,你听,历史的声音在雁北的风里娓娓道来……
文字:张 雪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