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有着作为皇子的“权力占有”,再加上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代王府才集合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令人称奇,令人遐想。
王府辉煌出世
大同代王府,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朱桂生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农历七月十八;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年仅四岁,他便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又改封为代王;次年(公元1392年),十八岁的朱桂来到大同,正式就任驻大同的“代王”。公元1392年至公元1396年的五年间,他兴建了金碧辉煌的代王府,成为王府的第一代主人,并在大同度过五十余载。
秦始皇筑阿房宫、唐太宗建大明宫、明成祖修紫禁城……历史把江山伟业交付给这些伟大帝王的同时,也一并交付了他们构筑各自王朝辉煌宫殿的重任。上述这些“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里,帝王们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自然,也少不了佳人翩跹、歌舞升平。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与伦比的皇家建筑,有的毁灭,有的幸存,但它们已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了,更是一个个朝代、一位位开疆拓土的君王的精神架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而永存。
当十八岁的代王朱桂就藩大同,当塞外的长风从他耳际吹过,一座辉煌宫殿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徐徐铺展开来。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众藩王的王府做了严格规定。“凡是诸王宫室,必须依据已定格式起盖,不许违例半分。各个王府不许建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凡王府违制,奏准勘实,于典制有违,俱行拆毁。”虽然定下了这些制度,但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就各地王府建制,他又定新规,亲王府“周长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十五丈。正殿殿基,高六尺九寸;月台,高五尺九寸;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高二尺五寸;王宫门,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宫,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用青绿色琉璃瓦点金装饰;廊房,用青黑装饰;四门、正门,饰以丹漆金涂铜钉。宫殿皆窠拱攒顶,中间画蟠螭,用金边画吉祥花作为装饰;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画蟠螭、彩云……”《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朱元璋诏礼部,曰:
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如东宫之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王府建造细到梁柱的描金涂彩,可谓不越等级半分!与其说这是朱元璋为儿子们的王府建造而定下的规矩,毋宁说是他规划了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这就是朱元璋,事必躬亲,身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都不得违令。
等级比照森严
在古人眼里,“方位在天,礼序从人。”一个“礼”字,浸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宫室的营造。建筑学家张家骥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里,引用了一段《阳宅十书·论宅外形第一》里的话,“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吕氏春秋·慎势》里写道,“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由此看,堪舆在古人的建筑理念中,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代王府所选之址,原是辽金两朝大同的国子监。
据明正德版《大同府志》记载,早在朱桂一岁(公元1375年)的时候,明廷便在大同原有县学之后,置大同府学。看来,朝廷对文化礼仪还是很重视的。国子监、县学、府学内,供奉着华夏儒圣孔子。朱桂相中了大同城内的风水宝地,圣人之所只能择址另建了。
除了严格遵循朱元璋定下的规制外,与历朝历代修筑宫殿一样,代王府也依照《周礼》所设礼仪。《周礼》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它是囊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大书,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而冬官《考工记》,专述手工技艺。
有了《周礼·考工记》作参照,朱桂的王府只待破土!
从公元1392年开工,到公元1396年主体建筑基本竣工,代王府建筑群历经五载营造,瑰丽出世。五载春秋轮回,五年斗转星移,多少工匠夜以继日,智慧、血汗、财富……凝结于王府的一砖一瓦。从18岁到22岁,朱桂目睹了自己的府邸在大同这片土地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代王府居中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最南端为裕门,进裕门后,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共七进院落;东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寿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东后殿等;西线入戟门后,由南向北为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大成之殿、谨德殿、西后殿等。另外,府内还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良医所、仪卫司等服务机构。王府大门东有“钦承上命世守代邦坊”,大门西有“天潢宗帝室亲藩坊”,二牌坊高大挺拔,与主体建筑一道展现着王府的威严和盛世的煊赫。
代王府,一个建制严谨、功能齐备的“小朝廷”就此诞生。
后世无尽遐想
当代王府矗立在大同城内时,未来的北京紫禁城所在区域,差不多还是当年元大都残留的一片宫城遗址。北京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建造的,耗时约14载,于公元1420年基本落成。若从落成之日算起,大同代王府比北京紫禁城早20余年——先有大同代王府,后有北京紫禁城——但凡说起代王府,大同百姓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即便如此,朱桂还不满意,他想在王府正门前修建一座照壁。
在中国人的建筑思维里,门迎宾客、门开纳福,故而《黄帝宅经》里有“夫宅者,门是阴阳之枢纽”这样的论述,道出了“门”所蕴含的哲学意味。于是,在代王府的宏大气场中,一座更为奢华的照壁——九龙琉璃照壁拔地而起,与王府隔街相对,像一位守护神,默默护佑着王府。大同城内,百姓来来往往,只需望一眼九龙壁的威严,便能想见代王府内的情形了。
九龙壁的壁座、壁身和壁顶几乎全部采用了琉璃嵌筑工艺,完美地演绎了九龙的不凡气宇,也完美地呈现了朱桂的高贵身份——大明皇子、代地藩王。只是,代王府属于王府级别,故而九龙壁在等级上逊色于皇帝所建的龙壁。关于代王府和九龙壁,岁月沧桑,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富丽堂皇已经不单单是正史里的记载了,连那些口口相传的传说,也让后世多少窥见它们曾有的神秘和繁华。
文字:许 玮
图片:许 玮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