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煤炭开采而繁华一时的古镇口泉,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那些在断瓦残垣里穿越时空的西中街、东中街路旁的民国建筑以及满目计划经济时代的建筑留存,还有幽深的小巷里飞檐翘角的四合院以及山腰的寺庙宫观,总是吸引着匆匆而过的路人的目光。
这些四合院的主人,有很多都是属于古镇口泉的常家,口泉有三大姓,民间有谚“常家的山,李家的川,跟你段家没拉个”,常氏在口泉是第一大姓的名门望族,出了很多名人,比如常嗣温、常嗣明等,古镇人记得起来的还有常茂、常雄等,现仍健在的还有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彩灯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常嗣新老先生,写作此文有幸得到了常老师的热情指导。
中国的常氏来源很多,主流源自黄帝大臣常仪常先以及西周王族的姬姓,后来还加入了些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血液,具体到山西的常氏,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支,一是西汉的常惠因做官而定居历史上的太原府下属的太谷县,后来有一支迁徙到榆次车辋村,此支因晋商崛起而大兴;另外一支是散布于吕梁朔州大同的常家,也是口泉古镇的常氏来源,史书里本来无明文记载,但古镇历来流传着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后裔的说法,但做学问写文章不能凭空仅仅以传说附会捕风捉影为据,因此不能等闲视之,不能不认真探究其繁衍轨迹。
据常嗣新老师介绍,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他的老师中国著名民俗学者常任侠老先生跟他亲口说过,常嗣新先生一看就是常遇春正系后裔,长他两辈。此说当无大谬,笔者就依此说,在明史和野史及常氏家谱资料里寻踪觅迹。综合明史和野史及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源自西周王族姬姓、世居山东西部的常氏后人南迁至安徽怀远,到常遇春时为第七代,常遇春有三子,长子常茂,有说去世无嗣,有说为避祸在广西隐姓埋名,次子常升在永乐初年被发配云南,这两支都在南方繁衍生息。
这里重点说一下三子常森,据2015年陕西米脂记者采访常氏76岁的后人常体银说,根据推断,常森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分别落户河南、山西、甘肃,今米脂忠武堂(堂号,据常遇春谥号而来)常氏家族则是其长子刚、次子强的后裔。永乐初年,常森为避祸远走陕北。常森来到北方先到山西临县兔坂村落脚,当年的村子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初见规模的古镇了,此处历来是联结秦晋两省辐射周边六个乡镇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素来享有“千年古镇”和“西部第一镇”的美称,选择此处暂住,无论入陕西或深入山西民间躲藏,对于逃难的人,或许也有进退有余的考量吧。
为躲避锦衣卫追杀,野史称,常森携家带口渡过黄河,隐居米脂,改名“常僧”,在永和寺做道士。常森长子刚、次子强在米脂繁衍生息,三子流落山西。
据常嗣新老师介绍,口泉常氏始祖叫常宝童,是皇帝赐名,大同水泥厂附近的雷公山,还曾有过宏伟壮观的常氏宗祠,建筑精美,供器被抢劫一空,建筑被日寇烧毁,留下几十通高大石碑,最低也是五品武官,可惜在文革期间毁坏殆尽。查米脂常氏建有遥祭常遇春的奢华“请祖墓”,根据儒家的祠堂礼仪制度,祠堂是建在族人聚居的村落,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请祖墓”与雷公山的祠堂当为宗祠或支祠,据此口泉常家当有自己的家祠,可惜都随着风尘远去了。
因常氏宗祠建在雷公山,因此笔者推测,在常宝童定居口泉以前,常氏族人已遍及口泉古镇周边地区。遍查大同府志县志,也只有清朝顺治四年,死于姜瓖之乱的常志强、常志旺兄弟,可能受到皇家册封赐名。当时二人都在大同左卫任职,可能是二人蒙难后,顺治皇帝为表彰他们的忠勇,而做了表彰并赐祭,赐常志强后人常炳改名常宝童,赏其五品武官。
陕西米脂常氏家谱中,第二十六代字辈是“志世”辈,据家谱规定,这一辈人名字里必须含有两字中一字,因此可以确定,口泉常氏始祖常宝童即常炳,按陕西米脂常氏家谱算是第二十七代,可以确定确实是常遇春的直系后人。
又据曾任口泉街道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刘步忠先生和当地出家的李连珠道长介绍,在口泉传说中的康熙洞口附近,文革时期推倒的石门上,曾刻有:“大清康熙十四年常炳 ”字样,笔者分析,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时隔28年,常炳人近暮年,告老还乡。因姜瓖乱后,大同府治迁往阳高,许多后人或有经济实力的前往口泉定居经商,更促进了口泉的繁荣。因口泉当时已为商业发达的商业重镇,故常炳在此购置宅院,大兴土木,建起豪宅,据常嗣新老师说,当地人还有传说,常炳还投资开过煤矿,治理过口泉河,在现文化宫旧址创建过银号,可惜都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
据常嗣新老师说,由于口泉常家家谱在抗战期间被日寇抢劫丢失,导致他以后常氏家人都断了谱,乱了序,常任侠老先生和常嗣新老师,无法确定到底是常遇春的第几代后人,实为憾事儿。
文字:于根艮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