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形号称“表里山河”,遍布要塞关口,其中代表就是雁门关。相比其他名关,雁门关以“险”为最,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借助卫星地图,能清晰地看到雁门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勾注山,孕育了雁门关
雁门关所处的山称为勾注山,为北岳恒山山脉之西段,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宽度达到15千米到30千米。
▲群峰相连,长达200千米,山顶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700-2400米之间。
勾注山是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与游牧的重要地理分界,从战国到明代,勾注山都是“天下之大防”,帝国开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进,游牧民族扩张领地,则由此张开向南进击。
▲如此体量的一架大山横亘山西北部,既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一条人文地理分界线。
今天的雁门关隧道,洞穿了新老两座雁门关之间的大山,一出隧道,就可以看到连绵的烽燧、城堡、寨子。
▲这条进出雁门关的道路,今天仍然是一条交通要道。
雁门关与广武明长城
历史上,雁门关不是一座单一的关隘,而是古代北方最为重要的一个军事防御体系,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筑。
▲广武与雁门关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它们分据一座山的两面。
在明长城的防御体系中,雁门关属长城九镇之太原镇所辖,由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构成的,太原镇长城防御体系,既有外长城,也有内长城。与直接蕃卫京师的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内三关)相呼应。
▲山西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
广武长城也是雁门关防御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雁门关最北部的军事据点,由长城及其附属军事设施,新旧广武城、烽火台构筑。新广武城拱卫着广武口和东陉关,旧广武城护卫着白草口和西陉关,而广武口和白草口为雁门关的两个北口。
▲历史上“欲图雁门,首取广武”,意为攻破了广武,才有可能逾越雁门天险,进而挺进中原。
清代成为晋商要道
清代统一长城内外,关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几乎消失,但交通经济功能反而凸显了出来。
▲雁门关作为一个沟通南北的陆港码头,强劲的经济辐射功能在明清两代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汉到唐,从明到清,雁门关都曾开关设市,它作为一个重关营垒的同时,也是一个商贸发达所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陆港码头重任。
▲雁门关不仅仅是一个咽喉要道,而且也是一个重要节点。
古往今来,雁门关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昔日金戈铁马、边贸蓬勃,今朝小康人家、灿烂依旧。
【游览路线】
腰铺→景区标志壁→明月楼→雁门关村→豹突泉→边贸街→瓮城门→地利门及杨六郎祠→关署→天险门及关楼→关城城廓→镇边祠→古关道→观景台→关陵及壮士亭→盘古石→云际泉及雁池→观音殿→分道碑→阜家坪→前腰铺
赵泽坤/文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