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雄关北楼口,满目风光说不尽。
北楼口村位于应县东南翠微山脚下,古称北楼口堡、北楼营、北楼关。曾居古雁门关、北楼关、平型关三关之首。据明成化《山西通志》记载,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赵肃侯”在公元前344年“设北楼关”,在峪口设立了“北楼营”。明成化《山西通志》载:唐武德七年(624年)匈奴可汗派使者来,请求唐朝廷在北楼关开设“互市”。北楼口随之酝酿为一座熙来攘往的边贸古城。一时店铺林立、市声盈耳、货畅其流、通达南北。遂有了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谣: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
北楼口是中国乡村庙宇最多最全的村庄。经考证,有72座大、小庙宇,武有关帝庙,文有文昌阁。人常说“村里没有城隍,城里没有龙王”,而北楼口却有一个规模宏大,建筑独特的城隍庙。应县有八大名寺,北楼口就占了三个,即华严寺、太合寺、灵严寺。塞外古城大同庙宇遍地,传言还差北楼口一个娘神庙。西田寺内有一尊巨大的无常泥塑,面目狰狞,双手握有一副硕大的铁链。人在泥塑的面前跺一下脚,握有铁链的双手就低垂下来,坐上铁链后再跺一下脚,顽童就被悬在空中了。当地人最尊崇的当数北岳恒山神庙,称之为“大庙山”,这座庙宇所供奉的主神是北岳恒山神崔英。庙内令人称奇的是数量浩繁的泥塑。这些泥塑里,从隋代到民国时期各个时代的都有,而且每尊泥塑都明确标有各自的身份。简直就是“中国塞外一座辉煌的泥塑历史博物馆”。
北楼口村的建筑别具特色。依古关而兴起的村庄依然保留原有风貌。布局奇特,肌理罕见,为“凤凰”形格局。三里半大街纵贯南北,东寺西市形状恰似凤凰双翅振翅欲飞。小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既讲究中轴对称,又有灵巧变化,中正而不失灵动。南魁星楼北文昌庙,中间城隍庙,文化内涵丰厚。北楼口有庙宇72座,古街巷6600米,古门楼14个、古窑洞500余孔,古店铺200余家,古大院20余家,古地道2200米,赵、北齐、宋明古长城16000米,古边墙600米。民居以古窑为主,集中连片;街道两侧全部是商铺,分区有致;街道纵少横多,如肋贯通。重要节点有关帝庙、古过街楼戏台、李家大院等建筑。这些建筑年代久远,处于村落核心位置,保存完整。古村落建材以石头为主,石头街、巷、路、墙是其特色,俗称“石头城”。一个个历史遗迹如一颗颗明珠撒落在四面八方。2018年12月,北楼口村被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商帮驼铃;赶上了乡村振兴,复活了边贸关城。近年来,北楼口村两委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先后投资200万元,硬化、绿化了村中主街道及2条景点景区道路;投资20万元,修复了点将台、演武场;投资150万元,对水库进行了清淤加固,使其恢复了“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芳容;发动民间集资20万元,对一些古庙宇进行了修缮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古城堡、校军将台、演武场、岳胜梁、北岳行宫、朔州市文保单位关帝庙、原始白桦林、石蝶谷为主的自然人文相融、古韵今彩并臻的旅游文化景观群。尤其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被列入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月十八古庙会,借助应县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举办地的东风,更是闻名遐迩、享誉八方。每逢会期,游人如潮,观者如堵。为了把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抱团发展,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家乐饭店5家,民宿60多家,可供300游客入住体验。前不久一次接待大同徒步健身团200多人。村委会主任李晓海说:“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精品景点景区建设力度,力争把北楼村打造成为一个可发思古幽情、可寻风花雪月、可感温暖乡愁、可以舌尖起舞的三晋旅游文化名村。”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