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谷雨时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伴随下,携夫人来到了山西王家大院。
山西在历史上是富泽之地,最有名的是唐朝,也是文人雅士骚客多产之期,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诗人后人耳熟能详。据我的老团长胡鲜朝老先生介绍,山西有名的还有晋商,特别是明清两代多不胜数。
由于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缘故,我本想去祁县的乔家大院,友人劝说,路过灵石,看看王家大院,了解官商,亦不虚此行。
王家和乔家虽都是以经商起家,但王家从清朝开始步入官场,五品到二品官员有101位;而乔家一直在经商,仅仅因为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山西时,乔家慷慨借银20万两而封得一个二品官(虚职),所以从建筑等级上讲,王家是官宅,乔家是民居。
因时间的关系,乔家大院未能成行。全程陪同我的崔瑞珍老战友说,山西晋中地区有许多大院,如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渠家大院等。但看了王家大院,其他大院就不需要看了。
我第一天乘高铁抵并,公司办事处李新军经理和老战友崔瑞珍早早等候在车站接应。晚上宾馆稍事休息后,第二天上午,我在老战友崔瑞珍陪伴下驱车前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坐落在灵石县静升镇的黄土高坡上。一进镇口,一座刻有“王家大院”的大牌坊,一下子让人有了亲切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果然名不虚传。时值谷雨季节,春雨潇潇,镇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被游人拥簇着,开始了王家大院的游览。
穿过古镇,停好车,径直来到王家大院视履堡前,高高的堡楼,红红的灯笼,祥和的气氛,王家大院呈现在眼前,这里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进入大院,最先看到是各种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风格和汉族传统民居文化。
这样的艺术庭院,只有官宦之家和大户人家才有。王家大院当然是王氏家族的宅院。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五巷六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王氏家族在当地还办义学,设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和嘉庆元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最气派的是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至十六年的视履堡,其面积达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两座主院乐善堂和敬业堂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是晋人立业持家的代表之作。
其建筑格局,继承了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这里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形式多样,做工极佳,极富特点。
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柱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是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是现在陈列于大院的各种摊点,也饱含文化亮点。如砖雕技艺,根雕技艺,各种布艺,王家樟木雕,王家老粗布,王家手工布鞋,现包月饼等等。技艺之全,是其他大院无法比拟的。
大院里另一个特色是院主人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设有专门的书塾,鼓励后代刻苦攻读。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并有共同的书院,已属难能可贵。
站在王家大院恒贞堡的南门楼上,任凭风儿吹过,放眼望去,只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所谓的卧龙道,甬道是龙身,巷是龙爪,河卵石是龙鳞,老槐树是龙尾,井是龙眼。两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这似乎也应着人生哲理:苦中有甜或甜从苦中来。而那一条蟠龙里,却暗藏着王中套王的格局。一个大大的“王”字永远烙印在晋中大地!是有意?还是无意?王,这是家族的姓氏,这是家族的气度,这是家族的名片,这更是家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我们来不及细看,参观重点院落后,围绕堡墙一周,回顾了王家大院建筑的匠心独居和昔日的辉煌,这座建筑群不愧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是“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真有一种“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欣喜与感慨。
初游王家大院,我被震撼了,知道了什么叫豪门巨宅!濡染了灵石的灵、灵石的妙、灵石的秀、灵石的美与灵石的韵,起伏于鸣凤塬之巅,亭台楼阁密密匝匝。那徐徐贯顶的天风,冉冉升腾的地气,犹如喜鹊送来的警世梵音,这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琅寰福地,不似江南胜似江南……
一次与王家大院的亲密接触,让我重新认识了晋人的后裔,他们顽强奋争的精神和建设家园的情怀是他人难以超越的,他们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深深地印在了三晋的大地上。
穿越时空,我真的希望能够做一回大院的主人,在这里养老育小、写诗赋文、把酒言欢,置身世外,其乐融融,胜似晋代一陶翁!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