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杜甫点赞的“并州快剪刀”闻名天下,但老太原还有一样海内外知名的传统手工艺,它就是流传了千年的并州名品——太原毯。
太原自古以来地处华夏族旱地与游牧族草原的结合部,耕渔猎牧产业俱全,既有秦砖汉瓦,也有穹庐毡帐,由是派生的毛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其中首推“太原毯”。
地毯由于原材料的关系,年代久远不易保存,又囿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惜乎当年太原毯的独特工艺未能得到传承和光大。但是唐朝太原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红线毯》为我们留下了“太原毯”的绝唱,其中写道:“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太原毯涩毳缕硬”,那宣州红线毯当然是皇家独享的高级奢侈品,质地柔软精细,加之“宣州太守加样织”,做工自然要比太原毯复杂得多。可诗意却是幽默兼辛辣地讽喻皇宫里无度地奢靡,不顾百姓死活,连驰名天下的太原毯都无法满足他们的豪侈需求,但诗人客观上又艺术地把太原毡毯、蜀都(成都)锦毯与宣州(安徽宣城)红线毯并列为当时全国的三大名毯,表明三大名毯仅是风格各异,用途有别,并无贵贱之分。
地毯的编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将地毯称为“氍毹”“壁”“地衣”等,用途亦略有区别,有的铺在地上,有的铺于榻凳上,也有的挂在墙壁上,还有的做成帐房,如上世纪50年代太原张肃俗墓出土的北齐陶骆驼,背负穹庐毡毯,再现了“太原毯”的风貌。据考证,当时的毡毯都是手工编织,原料主要是羊毛、驼毛,居住在太原的游牧民族所编织的地毯密度高,毯面薄,相比宣州丝毯便于携带运输。而且太原毯非常适合于北方御寒使用,是当时戍守边关指定的军需物资,因为“毯涩”,所以在冰天雪地里防滑隔潮,裹在身上如同“保暖睡袋”,又因为“毳缕硬”,所以结实耐磨,用其做的帐篷抵御风雪更胜一筹,因此深受边关将士们的偏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描写边关的军帐:“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其中毳幕也是毡毯制成的门帘。
大英博物馆出版的《纺织史》记载,“到了17世纪中叶,中国的靖远和太原已经建立起绒毛地毯的生产体系。”表明太原地毯曾代表中国乃至亚洲被载入了世界纺织史册,这应该是“太原毯涩毳缕硬”最好的诠释吧。
彭庆东/文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