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11至13窟自7月10日重新开放以来,大批幸运的海内外游客得以进入窟内观瞻精美雕刻和壁画,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零距离“对话”,遥想北魏平城时期的繁华盛况。同时,这也是云冈石窟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取得的又一重大阶段性成果。
2012年6月,云冈石窟第11窟至第13窟实施封闭窟檐建设、壁画保护、危岩体加固等工程,2021年6月全部完工,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于7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
第11窟至13窟是云冈开凿第二期(约公元470—495年)的一组洞窟。其中,第11窟中央为中心塔柱,是典型的塔庙窟。塔柱分三层,第一层四壁各雕一立佛,为“四方四佛”。塔柱上层四面开龛造像。塔顶四角雕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顶部四周各雕两条蛟龙,为“天龙八部”之龙部,雕刻传神,是云冈石窟龙部雕刻的精品。该窟西壁中层北侧,在宽7.4米、高2.4米横向拉开的中式瓦顶屋形龛下雕刻了7身立佛,个个褒衣博带,神采奕奕,不仅是石窟寺七佛题材的突出代表,也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代表作。
第11窟还是云冈石窟主要洞窟中保存造像铭记最多的一个洞窟。窟内东壁上部存有云冈石窟中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共336字。此题志记述当年邑师法宗、普明等人建造石像的动机、心愿、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太和七年造像题记》是研究北魏魏碑体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也是魏碑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为现存不多的云冈铭记中最有价值的一处。云冈博物馆“中国与世界”系列特展中将此题记展示于“隶楷之变,莫备于魏——平城与洛阳的魏碑”主题版块中,题记用笔劲挺沉静,刚柔圆曲,能让参观者对早期魏碑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12窟俗称“音乐窟”,是一座曲声祥和、神佛共舞的洞窟。该洞窟的雕刻表现了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及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在这里,伎乐弹奏天籁之音,飞天演绎绝美舞蹈。窟中的47件乐器雕刻中,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等乐器,又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2020年9月,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云冈石窟第12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12月底,3D版第12窟又从浙江“走”到上海,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内,“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第13窟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5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由于主像与前立壁距离较近,显得气势恢弘。窟顶前半部二龙交首,龙身间缀饰云纹和16身高发髻、翩翩飞舞的飞天,有呼之欲出之感。最精妙之处当属大佛右手臂肘下的托臂力士,独具匠心,长有四臂,两臂托起大佛右臂,两臂撑腰,造型奇特优美,使庄严肃穆的洞窟透出活跃的气息。这样的创作,既在力学上起到支撑巨大手臂的作用,又兼收美学上的装饰效果,同时还以力士的动来显示佛之静、以力士的小衬托出佛之大,可谓鬼斧神工。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褒衣博带,脚踏莲花,由东而西一字排开,姿态飘逸,背光装饰异常华美,场面壮阔,气势非凡,是同时期七佛雕像的代表作。2018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是云冈石窟第一个成体系的数字化成果展览。
另悉,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云冈研究院拟对云冈石窟第1窟至第4窟、第19窟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保障游客安全,该院将对上述窟区采取临时封闭措施。第1窟至第4窟封闭时间为7月10日至9月30日,第19窟封闭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20日,游客需按照景区设置的参观导引牌进行游览。(冯桢 梁有福)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