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辛苦11载 平定武迓鼓捧回“群星奖

辛苦11载 平定武迓鼓捧回“群星奖

发布日期:2019-07-05 18:15 3360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平定1.jpeg

平定2.jpeg

平定3.jpeg


        日前,全国第18届群星奖决赛成绩在上海揭晓,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荣登音乐类作品榜首,这是我省获奖的唯一作品。


        6月初,领奖的工作人员准备从上海返回阳泉。离开酒店前,大家把群星奖牌匾擦干净,用绒布包裹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箱子……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平定县文化馆馆长张继红说,“11年啦,我们终于拿下了群星奖。主办方公布成绩时,我有些不敢相信;即便对方通知我们去领奖,我整个人依旧是蒙的;直到拿到匾额,我才相信是真的!”


        作为文化馆负责人,张继红曾带队参加过不少比赛,这次获奖她如此激动,不仅因为大家11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还因为群星奖是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被誉为群众文化领域的“奥斯卡”,每3年才举办一届。


“文企联姻”传承中谋求创新


  平定武迓鼓是一种边击乐边舞蹈演阵的民间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武迓鼓由多人组成,按行进套路与耍回、阵法表演,其队伍可根据剧目情节要求、演员与乐器进行相应的编制。多年来,平定县十分重视对武迓鼓的挖掘和创新,不断探索出了适应新形势的运行发展模式。


  2008年,已是省级非遗的平定武迓鼓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完成验收任务并更好地传承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传统文化暨非遗创作室主任、时任平定县文化馆馆长的李月丽,计划通过“文企联姻”的方式助推武迓鼓艺术发展。


  “作为武迓鼓这一非遗的保护单位,我们责无旁贷。然而,怎样传承、如何创新、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这是个难题。”李月丽说,传统的武迓鼓表演模式、鼓点等多年未变,既不利于传承,也不符合观众审美要求,当下之急是寻找编导和演员,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编排新节目。她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武平。


  武平是平定县煤气公司党支部书记,平日里和李月丽聊天时,曾多次提到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县里组织文化活动,公司也都积极参与。此外,煤气公司员工中80%是年轻人。综合所有条件,2008年5月,从平定县文化馆和平定县煤气公司抽调的50人组成了平定武迓鼓艺术团,男的负责敲大鼓、拍大镲,女的负责敲小鼓和小锣等。


  人齐了,准备干活!


辛苦排练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平定武迓鼓艺术团成立初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武平总有说不完的话。


  艺术团成立了,去哪儿排练呢?平定县文化馆虽有空教室,但面积都不大。因需要尽快排练,酷暑时节,50人只能挤在50平方米的教室里排练,动作稍大就会互相“打架”。


  武迓鼓是鼓乐表演,起先没有乐器大家还能挤一挤,但随着锣、镲、小鼓、大鼓等乐器置办齐全,50平方米的教室显然放不下。后来,几经周转,艺术团在城里街村找到了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教室,然而教室没有做回声处理,也不能排练。后来,在平定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帮助下,艺术团又去一个篮球场排练。夏天骄阳似火,不少人晒得脱了皮,煤气公司购置并安装了遮阳网,艺术团这才有了相对固定的排练场地。


  在煤气公司工作的穆瑞清今年39岁,是艺术团的“元老”。28岁那年,从事管道维修工作的他被选入艺术团。“我一个拿扳手的人,咋能敲得了大鼓?这也不挨边呀。”穆瑞清回忆说。为了不给公司丢人,也为了争一口气,他没白天没黑夜地练,甚至晚上做梦喊的也是“咚咚咚,咚咚咚”。因为排练时间太长,又不懂得事后如何放松肌肉,那段时间穆瑞清吃饭时连碗都端不了,如今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依然有伤,不能干太重的活儿。


  平定县文化馆副馆长刘艳明和社会活动部主任岳芳是艺术团的成员。和业余演员比起来,会舞蹈、懂曲艺的她们应该不用吃那么多苦,然而两人却都摇了摇头。刘艳明说,武迓鼓表演用的谱子,既不是简谱,也不是五线谱,而是鼓谱。当时,别说哼奏鼓点了,就连鼓谱上写的是什么都看不懂。于是,传承人李文元一点点把鼓谱“翻译”成大家能看懂的谱子,又手把手耐心教导,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后来,平定县邀请民间鼓乐艺人卫朝华等继续打造新剧目,《大唐娘子军》《巾帼魂踞娘子关》《血战娘子关》等不同版本的剧目相继出炉,并参加了全国第17届群星奖山西赛区比赛,获得了好成绩。


闪耀上海所有付出只为“花开”


  去年,全国第18届群星奖开始在各省选拔,平定县在挖掘当代红色题材上做文章,以百团大战为背景,以娘子关代表太行山文化,邀请山西省文化馆副馆长向阳、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奏员曹岩等多人编排,打造出了新剧目《保卫娘子关》。


  相比之前的作品,《保卫娘子关》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演奏、铺面等,使用了“三连音”这种节奏形式,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惨烈,而到了下一个场景时,又变成“直线形”的表现手法,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此外,在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艺术团的团员们抓紧时间练习,尤其从今年5月1日开始,大伙儿每天早晨8点先练臂力,8点半再到文化宫练敲鼓和队形,下午接着练习,直到晚上10点多回家。新的思路,新的创作亮点,让平定武迓鼓焕发了新生机。


  《保卫娘子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武迓鼓的音乐素材为基础,由“潜伏待战—集结出征—激战牺牲—胜利欢庆—再踏征程”5个章节组成。作品跌宕起伏,生动讲述了百团大战中,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一营一连坚守娘子关镇磨河滩村的故事。全连145名参战指战员,仅17人生还,充分表现了八路军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不惧牺牲的精神。战后不久,一连被晋察冀军区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称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的连旗飘扬在徒步方阵,庄严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从初赛开始,武迓鼓《保卫娘子关》从全国2000多个参赛作品中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又代表我省在第18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中,与来自全国的另外20个音乐类作品激烈角逐,最终喜夺桂冠。


  评委组组长熊纬称其“手法新颖,主题鲜明,具有当代审美和创新意识,作品振奋人心,恢弘大气,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创作有高度,策划创意有个性,拟人化的表演很别致,扣人心弦。”


  武迓鼓《保卫娘子关》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后,还在上海进行了4场惠民演出。不少观众表示,通过看表演对武迓鼓、娘子关甚至对平定县、山西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有机会到平定县欣赏美景,感受当地文化的厚重魅力。同时,平定县计划将武迓鼓《保卫娘子关》的表演以恰当的方式搬到景区,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霍雪飞 张泉东/文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