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喜欢讲古,尤其喜欢讲一千多年前的古太原,特别说到古晋阳城通往晋西北和陕甘宁驿道风峪沟旁的太山,还能追根溯源找到太原历史的文化坐标。
太山龙泉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殿堂楼阁,碑坛廊榭,自成格局。现在的龙泉寺里仍保存着一块唐碑。碑额盘龙戏珠,龙体交错,石碑整体气质淳朴浑厚,有典型的初唐风格。只是碑的一半掩埋于地下,地上的一半经风吹日晒、雨雪漫漶,已基本上看不清碑刻的内容,也便淹没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但从碑的规制来看,它是目前全国发现的与武则天的无字碑和唐玄宗的孝经碑类似的唐代第三块大碑。试想在气象宏博的唐朝,能够树起一定规制的巨碑,一定非同一般。据史料记载,太山龙泉寺共分上、中、下三寺。从地形来讲,也可称东寺、西寺和中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说1000多年前的太山龙泉寺不一般,并非空口无凭。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开挖工程中,发现一座唐代佛舍利塔地宫。在地宫内不仅整理出1000多年前的五重宝函,还发现了石函最核心层金棺里的佛舍利。此发现为研究中国的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经济史和科技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同时也印证了龙泉寺在建寺之初的规模和等级很高。在一个寺内建一座佛塔,佛塔里还建有地宫,地宫里还珍藏着五重宝函,宝函的金棺里又供奉着佛舍利,如此殊荣,绝非普通佛教寺院可为。
能够体现太山在唐代佛教盛行地位的,应该还有太山下风峪沟的唐代华严经幢,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历史最久、且是唯一石刻华严经(八十华严)的版本。“八十华严”的翻译与后来在中国的弘扬则是由武则天直接促成的。唐代华严经幢有着极高的艺术、文物、书法和佛学价值。一直到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在好友傅山的引导下,于康熙年间来山西搜碣访碑时,才在风峪沟太山山洞里发现了126通此经幢,这也旁证了太山作为唐代以来佛教圣地的尊崇地位。
太山龙泉寺,肇建于唐景云元年(710),距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幸并州”已过去整整50年。其间,武则天于唐载初元年(690)登基,是为武周皇帝。即使武则天于唐显庆五年(660)在并州礼佛时并未上过太山,但并州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武则天的祖地又在文水,彼时正是武周皇帝当红时代,加之又有唐“贞观”之后和“开元”之时的经济基础,并州官民倾其全力,修建起了中国砖木结构建筑的鸿篇巨制。历经500年后,太山龙泉寺毁于金元时期的大火。直到明洪武24年(1391),并州官民又筹划重建了已毁龙泉寺的中寺,是谓“太山寺”。之后,人为损坏,自然灾害,随毁随修,直至上世纪末遗存的龙泉寺现状就成为当代人记忆中的模样。
2014年7月,太原市启动了太山景区的修缮保护工程。历经4年多,首先修整出西坪,规整出坦途,栽植了树木草坪,整理保护了历代舍利塔林,形成一处园林式的景区。之后,综合治理了中轴线(即唐时中寺)上的龙泉寺,新建了牌楼、山门、弥陀殿及配殿、碑廊等唐代风格建筑,对大雄宝殿、龙神祠等原有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重塑装銮了弥陀殿、大雄宝殿、佛祖阁和龙神祠等建筑内部的造像,墙体上新绘了450多米的壁画,使中寺建筑群的规制和品格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综合治理龙泉寺的重点是东坪。东坪就是唐代太山龙泉寺肇建之初的东寺,或许它和中寺所连接的舍利塔,都是在500年后一起损毁的,及至明洪武24年(1391)才有了重建龙泉寺的善举,局部恢复了龙泉寺里的中寺,而太山龙泉寺的其它遗迹仍然沉睡在历史的尘埃里。
时间又过了600年,在21世纪的当今,重修后的东寺、舍利塔和望都阁,以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面貌重新面世。
太山东坪上的东寺很宏伟,它的规制虽然小于历代皇家寺庙的比例,但是超过了所有民间寺庙的仪轨。从第一重的寺前广场到龙王庙和钟鼓楼,从第二重的大雄宝殿到文殊殿和普贤殿,从第三重的藏经楼到一般寺庙必配的经房堂舍,以及殿后所有黉庐别业所特有的精舍院,无不显得规制严整、格调高雅、唐风晋韵、古色古香,而寺庙里的塑像都是用楠木雕凿而成。整木雕成的佛像,都是精工细凿,敷以原色,栩栩如生。从中寺到东寺的衔接处,恢复新修的地宫、舍利塔,则远远超过了唐代初建时的遗迹规模,看上去更磅礴、更伟岸。地宫里陈列着五重函棺和舍利子,还有释迦牟尼涅槃的卧佛像。卧佛身长4.91米,完全是用黄铜铸造。地宫里的墙面和藻井都是用黄铜浮雕,呈现着佛教故事,加上塔基须弥座的纯铜雕砌,一片金光灿灿的色相,彰显着龙泉寺的贵气和福运,成为太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室内博物馆。
太山龙泉寺,显现着唐代的建筑风格,也显现了唐代并州在全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至高地位。(吴国荣)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