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周朝作为箕子的封地时,榆社就有种桑养蚕、抽丝绣花的农作习惯。魏晋时期,榆社人石勒称帝后,为发展生产,继承箕子遗风,鼓励人们农耕种桑养蚕、开设刺绣作坊,推动了刺绣业的发展。榆社刺绣有以下特点:
1. 绣品用途广泛。小到农家中的枕顶、被面、绣帽、绣鞋、鞋垫、荷包、老虎头等,大到屏风、挂件等。枕顶多作为未婚女性赠送未婚夫的礼物。
2. 图案和题材多样。常绣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十二生肖等图案花纹;挂件花样则既有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故事等主题,又有千变万化的花边,加上各种吉祥文字。屏风多以山水、花鸟、禽兽景物以及万寿图为内容。
3. 绣具齐全。许多人家的针黹箱里都备有面料、撑子 (绣花圈)、绣花针、各色丝线等,有的人家还制备了绣架。
4. 绣品针工细腻,花形简洁大方,颜色搭配和谐,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作品有寿桃大屏风以及十二生肖鞋垫、梅兰竹菊大小挂件。
榆社晋绣传承人王俊青为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创办了榆社县兴晋绣艺专业合作社,培训晋绣学员近万人,形成农家绣坊+晋绣培训学校+晋绣绣艺合作社的模式,推动晋绣的市场化发展,使农民受益。
2011年6月,榆社晋绣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图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晓萍 李艳洁提供)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