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这里是“云中甸”

这里是“云中甸”

发布日期:2019-12-30 14:59 23735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2.jpg


  探寻美景是件愉快而惬意的事,特别是当目的地能在空间与时间上带来更多新奇时。去左云县张家场乡寻找“云中甸”,便有如此感受。


  张家场乡,左云县的东大门,出大同市区沿着109国道一直向西,在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是一串本地人熟悉的与能源生产相关的地名,晋华宫、云冈矿、鹊儿山、燕子山。道路不算宽,但绿化很好,高速公路的开通加上铁路运输的回归,让这条路上重载煤车少了许多,所以路况可用顺畅来形容。与能源相关的地名多在云冈区境内,一个个数完,张家场就到了。


  来之前做了些功课,从卫星地图上确定大概方位,印象最深的是大块浓淡相间的绿,这符合心里预期。有学者研究称,1000多年前,张家场乡一带有着茂密的森林和大片的草场,被辽代西京道的负责人确定为官方牧场,为皇家奉养马匹,还在此设立行宫,盛夏时节,为出行的帝王提供临时居所。史料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多,《藕香拾零》提到,辽道宗在寿昌五年(1099)秋巡幸西京,在云中甸坐冬打围(狩猎),处理与宋有关的外交事宜。


  与史书上的亮点相比,今日的张家乡名气不大,尤其在文旅方面,但置身其中收获的惊喜仍十分强烈。十里河两岸和起伏的山坡上,是连绵的绿,有的整齐,有的杂乱,有的高大,有的矮小,不论形态如何,都释放着浓烈的生命力量。树与树之间,各种叫不出名的灌木和或柔或劲的草们喜悦地生长,受季节影响,草色全绿要等到七八月间雨水最勤的时候,路边的村民说。


  张家场的草长得挺自在,不像晋北大多数有草之地那般薄薄的一层,远看毛茸茸。十里河两边,常有草的高度超过一米,抬着瘦削的脖颈,不屑旁边的杨榆松柳,似乎总在强调自己占领的这片土地曾经的与众不同。古时把都城郭外的区域称为“甸”。《说文》有注“甸,王田也。”如今,甸多与草组词,草甸,多指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态地理类型。不管取意如何,都标注出这片绿地自信的资本。


  风吹过,树叶沙沙草摇动,随后平静,此时想象不出当年“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的热闹场景。被称为云中甸的岁月里,这里不仅接待帝王,还能轻松提供给养。辽末,天祚帝被金兵追赶西去,路过云中甸,仓促间筹集马匹补充脚力。关于数量,有学者认为是50匹,有研究人士翻出《契丹国志》,记载为3000匹。数字虽不同,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云中甸的重要地位。


  以云中命名,目前较公认的说法认为与旧高山有关。旧高山离张家场不远,小村落有着堪比古代县级规模的城墙。研究显示,出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辽代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大同被立为五京之一(西京),随后将府城内的云中县一分为二,设置出大同县和云中县,大同县管城东,云中县管城西,今天的旧高山就是当年云中县遗迹。顾名思义,云中甸就是云中县的郊区。


  这么一解释,本有诗意的名称似乎变得干巴起来。没关系,带着历史的弹性行走自然,风景的内涵会更丰富,观之赏之,内心也平添几分厚重,比单纯的看山看水更有代入感。除了旧高山,这里还保存着云西堡遗址。云西堡是明代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属大同左卫道北西路。历经五百年风雨,堡墙残破,只有北面砖碹门洞还算完整,由此北望,是新建的十里河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杨树、柳树、松树、沙棘、野玫瑰、卧柳,高低错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混交林景观生态区”,据说到秋季红绿黄橙,艳目缤纷。(刘红霞)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