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晋城铁壶的前生今世

晋城铁壶的前生今世

发布日期:2019-12-20 12:20 4059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1.jpg

相府一品制“铁流凝变”铁壶


2.jpg

相府一品制“鼠兆丰年”铁壶


  人类最早的冶炼史,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开始掌握冶铁技术。到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冶铁业普遍发展起来,人类完全过渡到了铁器时代。我国的冶铁技术开始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后期,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


        山西晋城是煤铁之乡,因为天然的煤铁资源优势,成为古代冶炼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城就开始了铁业生产,采用了鼓风装置送风冶炼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剑——“陆断牛马,水截鸿雁”的阳阿剑,就产于晋城泽州。据记载,北齐时,全国设有七大冶铁局,晋城就占了两个。隋代时,朝廷在晋城设立有铸铁局。唐代时,晋城成为上党地区的铁器交易中心。所产铁器品类众多,尤以锅鼎著称,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宋代时,泽州大广冶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产铁区。由于政府对民间冶铁发展不再限制,民间冶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泽州设有铁钱监,是制造铁钱的重要基地。


  元代在晋城设有专门管理铁业生产的益国铁冶所,为全国八大铁冶所之一。明代初期,益国铁冶所为全国13个官营铁冶所之一,并鼓励民间冶铁,晋城的冶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其规模、产量、技术,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成为当时中国冶铁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清代,晋城生产的铁器品种达3000多种,形成了规模庞大、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的晋城铁器,占据了中国北方大半个市场。


  民国初期,晋城东关村的马骏之子,留学英国,专攻冶金专业,回国后在下东关老龙头城墙脚下开办了晋城首家钢铁厂。沁水人贾景德与祁鲁斋、刘知章聚集潞泽名流,创办了晋城第一家机器工业晋城大德针厂,定品牌为“飞洋牌”,意谓飞越大洋,扬眉吐气,是真正的“晋城制造”。


  旧时,晋城商业分为“黑行”和“白行”,黑行从事煤炭和铁业生产经营,除黑行以外的其他行业称为白行。在晋城各地流行的俗话称,“黑行兴,百业兴”“黑行不动,白行无用”。


  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帝师陈廷敬的先祖,也曾以铁致富。《陈氏家谱》记载:“陈修为人刚毅慎密,有志用世,竟不受,退而冶铸,大富。”以冶铸致富,走上科举道路,成就了皇城陈氏一脉文化巨族。在明清时代,晋城之所以精英辈出,文化繁荣,涌现出李瀚、常伦、王国光、张慎言、陈廷敬、田逢吉等一大批良臣俊才,也得益于冶铸造就的经济基础。


  阳城犁镜、犁铧、镰刀、锄头等,被称为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盛行到19世纪末叶的大阳钢针、铁钉、南村锅鼎、铁壶等更是美名远扬,这些产品造就了闻名华夏的晋城铁货。


  在晋城,因为带“头”字和“匠”字的村庄较多,产生了独具晋城特色、沿用至今的地名文化,也有了晋城人常爱挂在嘴边的“九头十八匠”之说。


  关于晋城铁壶的生产时间,历史上没有准确记载,但与铁壶一样在人们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铁货——锅鼎,却在历史上留有准确的时间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在晋城考察的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对南村生产的锅鼎作了评价:“这种锅在中国是家家户户不能缺少的,并且由于铁非常之薄而耐久,极获欧洲行家们的赞许。”


  近年来,以晋城市晋韵堂古泽州铁货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家们以重振泽州铁货辉煌为己任,致力于铸铁创意产品、铸铁家居用品等领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各类铸铁壶。晋城的一批工匠艺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精心制作的晋城铁壶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铁壶品牌。(朱月)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