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借申遗成功东风扮靓5A级景区——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八

借申遗成功东风扮靓5A级景区——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八

发布日期:2019-12-16 09:38 9769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2001年12月14日零点30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全会一致通过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职工深夜欢庆。

2.jpg

2001年世界遗产证书

3.jpg

五级石佛塔

4.jpg

礼佛大道

5.jpg



  走进云冈石窟院史馆,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原件、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证书原件,以及申报过程中的相关照片,让许多参观者、特别是直接或间接参与过此项工作的参观者感慨万千,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大同全市上下欢呼雀跃的喜庆场景宛然如昨……


  当地时间2001年12月13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全会,一致通过将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成为中国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第28处世界遗产,也是继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洛阳龙门石窟后,中国第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型石窟群。申遗成功让云冈石窟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国际法保障。


  云冈石窟研究院石窟美术室副主任韩鹏表示,与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和社会发展相联系,云冈石窟的景区管理建设,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10年间,在以往基础上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核心景区内参观路线的不断优化、景区绿化美化的大幅度提升、石窟前文化碑碣设置后石窟文化的拓展延伸等工作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云冈石窟景区环境,提升了石窟品位,方便了参观游览。由于工作扎实、卓有成效,2006年12月25日,云冈石窟又通过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


  窟前道路二次改线施工、展示云冈文化内涵的“昙曜广场”“山堂水殿”等建筑群的照片,清晰表现出大同市在云冈石窟申遗成功和成为5A级景区后,不满足现状,继续打造完善云冈大景区的决心。2008年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治理云冈石窟景区环境,以实现申报世界遗产时的承诺,进而建设一个有利于文物保护、有利于石窟文化传播的世界一流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旅游景区。为彻底消除主干公路对云冈石窟的影响,建设相对独立的石窟景区,2009年完成了窟前道路二次改线施工并通车。现在,除专门旅游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从青磁窑煤矿西侧向北绕行石窟山后道路经吴官屯向西通行。消除了道路的喧闹,减少了机动车的二次污染,极大地改善了景区环境,有利于文物保护。石窟前主干公路改线后,云冈景区总面积达到224万平方米。


        景区内建设了具有云冈特色、能够进一步揭示云冈文化内涵的“昙曜广场”“礼佛大道”“灵岩寺”“陈列馆和演艺中心”等建筑。礼佛大道两侧竖立的26根石雕大象驮千佛柱排列齐整、庄严肃穆;“灵岩寺”倒映水中,令人心旷神怡;石雕“五级佛塔”集云冈佛教造像典型而建;石窟群入口的汉白玉石牌坊玲珑别致;第20窟露天大佛前大道两侧的64座青铜铸博山炉,凸显了浓厚的佛法供养意味。这些尽显云冈艺术元素的工程建设,使石窟景区内容更加丰富,建设布局更加合理。而大面积的树木绿地,更使景区内风光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大景区初具规模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做了大量拾遗补缺的工作。他们在云冈古河坝、山顶寺院遗址、北魏墓葬等处发现了大量凿窟废料,由此看到古人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并启发了云冈人对大景区建设的思索。他们在完善景区过程中植入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理念,利用当地开山废石、道路废水泥块、石材厂废料、铁道旧枕木、建筑剩余的边角木料、工矿淘汰机具、碑头碾盘碌碡等旧石雕创新设计制作了各式景观。增设了5个停车场、7个环保公厕、11个电瓶车停靠站、13个园林小广场,30多条景区道路、8公里长的景观墙,以及数条残疾人通道。创意小木屋、木桌凳、售货亭、铁罐屋等,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摄影。原红旗广场上的赵武灵王雕像,高速公路口的三只凤凰雕塑迁至云冈石窟大景区后,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虽然在大景区完善过程中使用的多是固体建筑废料,但通过认真设计、施工,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和最合理的表达方式,废旧物品变成新美的精品。环保节能、旧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理念,既解决了固体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又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几年来,云冈石窟大景区共消化固体废料三万多立方米,为国家节省资金约一亿元,受到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中外游客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梁有福)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