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故山无恙赖逢时——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七

故山无恙赖逢时——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七

发布日期:2019-12-12 14:56 10197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1973年9月15日,周总理在云冈接待室前向中外记者宣布:三年修好云冈石窟。

2.jpg

1974年,第9、10、11窟外立壁的搭架维修现场。

3.jpg

上图为2002年2月4日,山西省文物局召开云冈石窟顶部防渗保护工作会议。

4.jpg

1976年9月,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率专家组验收云冈“三年工程”,与山西省委宣传部长卢梦及施工人员合影。

5.jpg

1974-1976年,对第1窟东壁加固现场。

6.jpg

1998年国家投资2.6亿元,将109国道改至云冈后山,原有公路辟为云冈旅游专线。

7.jpg

1975年夏,正在对第20窟露天大佛左耳裂缝进行压力灌浆粘接的工人们。

  

 

  走进云冈石窟院史馆,很多参观者都会驻足石窟保护管理单元。一件件实物、一幅幅老照片,一组组翔实的文字,让参观心生感慨:如果没有新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一次次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怎么会有馆外山展水阔、风光如画的大景区。


  云冈石窟研究院石窟美术室副主任韩鹏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进入大规模维修阶段。随着这些保护维修工程的实施,云冈石窟的保护维修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洞窟内外悬石得到基本治理;裂隙发育得以灌浆粘接;部分木结构窟檐重新修复;降低窟前地面取得良好效果;保护性围墙起到积极作用;石窟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新的成果;石窟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历次大规模保护维修工程是:云冈石窟抢险维修工程、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


  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莅临大同并参观云冈石窟时,当场指示“云冈石窟三年要修好。”为从根本上整治维修,翌年5月,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山西省和大同市党政领导组成维修工程领导组,根据石窟实际,以“抢险加固、保持原貌”为准,对昙曜五窟、五华洞等重点洞窟,采用高分子化学材料灌注、粘接、封护裂隙,连接金属铆杆牵拉、固定岩体,再以钢筋、料石、水泥砂浆支护危石。本次工程于1974年5月开工,至1976年9月竣工,总用工6万余人次。为纪念这次工程的实施,1990年4月15日,大同市人民政府立《云冈石窟抢险维修工程碑记》碑于第7窟前室。“石窟围岩的灌浆加固”技术成果,于1978年获得国家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并且推广到国内其他石窟的维修加固工程中。


  1990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云冈石窟时指出:“云冈石窟艺术风化不得了,绝不能让它毁于我们之手。”1992年至1997年,实施了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这次工程的主要完成项目有:①对部分洞窟进行保护维修加固;②石窟顶部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③制定《云冈石窟规划》;④降低窟前地面工程;⑤石窟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工程,并以此划定云冈石窟绝对保护区范围;⑥修建第7、8窟木结构窟檐工程。


  “八五工程”的实施以及在此期间开展的石窟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使云冈(在“三年工程”基础上)更多的洞窟有效地排除了坍塌险情,解决了石窟稳定性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石窟的原貌,还在石窟保护理念、保护科研、保护规划、对外交流等方面进入新的阶段,为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了重要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距离石窟仅350米的109国道云冈段交通量与日俱增,大吨位煤车超载现象比比皆是,仅运煤车平均每天即达16000余辆。由此引发的粉尘和废气污染十分严重。为了避免污染物对石窟的影响,1998年国家投入1.2亿元对造成云冈石窟污染的109国道云冈段进行了改线,将原来109国道云冈段开辟为旅游专线。


  109国道云冈段的改线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云冈地区的空气环境,减少了大气污染对云冈石窟的影响。石窟文物得到保护,旅游环境得以改善。


  多年观察研究表明,造成石窟风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水的侵蚀,其中山体渗水和雨水直接冲刷是最为严重的破坏形式。因此,对石窟实施防水工程已成为云冈石窟能否得以长期保存的关键。为此,遵照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云冈石窟研究院适时提出了启动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的建议。2002年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了“大同云冈石窟顶部防渗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项目。


  正在进行之中的防水工程,对云冈石窟顶部地质状况进行了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及模拟试验,并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详细地论述了洞窟渗水机制。为下一步石窟防水工程的实质性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4月,为了解决西部窟群渗水严重的问题,进行了西部窟群防水试验工程,成功地阻挡了90%以上的渗水。此工程不仅解决了因西部洞窟长期渗水使石雕加速风化的难题,也初步探明了西部洞窟渗水的渠道。为今后的防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多年停滞不前的防水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另一种严重损害石雕的形式是雨水的直接冲刷,实践证明,防止这种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修建保护性窟檐。目前,云冈石窟的窟檐项目已经在中部窟区的五华洞(第9~13窟)实施。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维修云冈石窟,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0年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大规模地质调查,经过科学对比研究分析,选择规模适当、风化较重的第1、2窟为保护修缮试点,编写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修缮工程第一、二窟实验性修缮方案说明书》。在具体施工上,针对洞窟残破实际,提出《云冈石窟岩石加固的化学处理方法》,为今后一系列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此期间,国内各研究机构有关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也取得进展。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克忠1984年发表的《云冈石窟砂岩石雕风化的问题》;1988年,解廷凡、苑静虎发表《环境污染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89年,苑静虎发表了《云冈石窟风化因素之探讨》;1989年,黄克忠、钟世航发表《云冈石窟风化微测深试验》;1989年,曲永新,黄克忠在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上发表了《大同云冈石窟石雕表面和表层的粉状物及其在石雕风化中的作用研究》;1990年,黄克忠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治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的对策》;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三综合勘察公司编制的《大同市云冈石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出了云冈石窟顶部防渗的建议措施;苑静虎、黄继忠撰写《环境条件变化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石窟的影响;1992年,黄克忠、解廷凡发表了《云冈石窟石雕的风化与保护》。


  在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盖蒂文物保护学会合作保护云冈石窟项目的实施阶段,进行了顶部防渗排水研究、环境气象监测、彩绘颜料分析、窟檐设计,还开展保护人员专业培训,印发了《国际文化遗址管理》一书;1998年召开的“中德专家合作保护云冈石窟98科技研讨会”,探讨了云冈石窟石雕的风化原因及有机硅类岩石保护剂在云冈石窟的应用试验等问题。


  本世纪初,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由黄继忠主持完成的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因在该领域有重大突破而获得“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奖”;由苑静虎完成的国家级科研课题《云冈石窟泥塑加固方法研究》,为今后云冈石窟泥塑壁画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梁有福)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