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拉话是一种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的集体舞蹈,它源于宋元时期,据发源地昔阳县路家峪村老艺人记述,昔阳拉话原叫“文故事”,由明代一位叫王小三的乞丐传下来,表演带有讲故事的意味,按昔阳人的说法就是叨舌叨舌,“文故事”后逐渐被称为拉话。
昔阳拉话表演剧目有《八洞神仙赴蟠桃》《崔虎抢亲》 等,共有8人表演,老生、小生、小旦、花脸行当各2人, 表演时花脸领头,小旦随后,小生排第三,老生排第四为“小场”;老生领先,小旦排第二,小生第三,花脸排第四则为“大场”。
昔阳拉话曲调为单曲体,伴奏乐器以小唢呐、笙、竹笛为主,配有二胡,打击乐则与中路梆子的武场相同,有板鼓、锣、镲、铰子等,鼓作用不大,仅为起板之用,整体节奏由老生演员用竹板来掌握与控制。表演者和着激昂洪亮的打击音乐和4/4沉稳平展的音乐节拍,唱着悠扬悦耳的歌声,形成一种激昂庄重、舒展流畅的特殊韵味和古色古香的美感。
整套舞蹈由“跺脚、站脚、抱脚、跌步、斜场、四平架”六种基本步法与动作组成,形成蹲、拉、跌、跳的独特舞蹈动作,同时圪节鞭、竹板、八角鼓、钱杆四种道具通过拉、打、拍、转所发出的音响,与拉鞭、打板、拍鼓、转钱杆四组动作有效融合,舞蹈显得雄壮平稳却又轻盈活泼。
新中国成立后,拉话舞步由原来匀速缓慢,一步一拍的双腿蹲颤步发展为一跳一拍的单腿颤跳步,把对舞弓箭步发展为单双腿弹跳步交替运用,并在对舞中发展出排跳形式。这种男女相对的排跳形式,能起到交流情感、传递心灵信息的微妙作用。改进后的拉话舞步由此被认定为最佳表演形式而一直传承下来,《大观灯》《十朵花》《绣花灯》《送情郎》《送闺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昔阳拉话的道具从鞭、棍、板、鼓变为镰刀、斧头,以表现集体意志,格调激昂浑厚。《敢叫日月换新天》《劳模会上会亲家》《战天斗地》等节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60年3月,山西电影制片厂曾把拉话搬上荧幕。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推出《改革开放奔小康》《话丰收》《咱们村里大变样》 等代表作,道具上选用特色鲜明的八角鼓,具有粗犷豪放、活泼平稳的特点。这种集民族特色、太行地方特征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世代传承,改革创意,演绎着松溪河畔的风土人情。
2009年4月,昔阳拉话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图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晓萍 李艳洁提供)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