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景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核心景区占地约0.12平方公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张壁古堡形成于十六国的后赵时期,是地方豪强张平所建的众多坞壁之一,东魏孝静帝时为介休县城所在地,还曾是“只领军人,不领郡县”的南朔州治所,隋末天下大乱,张壁是刘武周部将尉迟恭的屯粮所,在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张壁古堡先后经历了坞壁、军镇、设防性村落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地上明堡、地下暗道”为主构的五级军事防御体系。
古堡三面临沟,一面靠山,堡之四周又环以高大厚实的夯土堡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道全长10000多米,立体三层,四通八达,内有指挥所、陷阱、马厩、水井、粮仓、通风口等各种设施,攻防兼备,进退有据。地道出口或隐于山崖半壁,或与数十处民宅巧妙勾连,机关密布,诡秘奇绝,堪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经典之作。
天上奎星,人间张壁。古堡外形轮廓与天上的奎星酷似,暗谕古堡曾为军防重地的显赫历史。堡内营建遵循中国古代星象和堪舆的基本原则,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现存有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的标志物,如水井、戏台、七星槐、天眼、将军窑等30余处,堡间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是国内目前仅存、世所罕见的古代星象学的民间绝版,被誉为“天下第一星象村”。
张壁古堡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有堡南、堡北两个宗教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庙宇殿堂20余处,佛道相融共存是其显著特色。空王行祠供奉被称为“汉人成佛第一人”的唐代高僧田志超。可罕王祠是国内仅存的以可罕王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印证了千百年来胡汉民族从相互征伐到相融共生的历史轨迹。神秘的泥包铁像,其身世之谜令众多专家游客痴迷,欲解还乱。
张壁古堡保留着隋唐时期盛行的传统里坊格局,沿村中的红顺街两侧依地形走势,递次有七条古巷,垣塘孔固,曲折幽深。民居多为明清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目录的古院落有20多处,其中以清代布政司经厅张礼维、营千总张义维兄弟的嘉会堂和承启堂最为显赫,此外还有清宁堂、澹宁院、孚宁院、拥翠院等望族大院。这些高墙大院布局紧凑、建筑精巧、装饰考究、极尽奢华,且处处体现出设防性村落的基本特点。
介休被称为“琉璃艺术之乡”,张壁古堡的琉璃是其典型代表。古堡寺庙殿宇大多琉璃覆顶,飞龙舞凤,走兽奔马,牡丹怒放,武士静立,色彩华丽,工艺精美,历数百年而光彩熠然。空王殿廊下,烧造于明万历年间的两通孔雀蓝色琉璃碑更为罕见,国内绝无仅有。
古堡民俗文化,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被称为“秧歌窝子”的古堡,小小村落竟有三座戏台。可罕庙戏台专门用来表演介休特有的地方小剧种干调秧歌。干调秧歌演出不用伴奏,但凭自身嗓音,风格豪放,作戏细腻,又多即兴表演,形式活泼,充满乡土气息,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
张壁古堡所处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历史上一直有祈雨的习俗。“空王佛,下大雨,下了大雨救万民”,祈雨歌流传至今,那件雕梁画栋的辽代祈雨楼,不知多少次见证了那些悲怆而虔诚的场景。
此外,张壁古堡还有龙山仰韶时期的考古发现,有金大定年间的墓葬群、珍贵的壁画以及众多历史文物,有不胜枚举的黄土农耕、手工业和商业文明的现实传承,使张壁古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专家将古堡文化概括为“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称古堡为“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称赞“张壁古堡,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国之瑰宝”。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