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3)——背铁棍(抬阁、挠阁)

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3)——背铁棍(抬阁、挠阁)

发布日期:2019-12-10 10:54 13471人浏览 文章来源:晋中日报


1.jpg


        祁县晓义背铁棍(抬阁、挠阁)源于远古祭祀,大人将儿童架于颈项,小孩手捧着放有祭品的祭笾笾,后演变为社火仪式。唐宋时定型,兴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乾隆年间,解放后每年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


        晓义背棍(也叫挠阁)是青壮年肩缚特制叉形铁架,夹于胸背,绑于腰际,将化妆为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由腰至脚踝绑缚于带踩盘的铁柄上,插入铁架预制孔中表演。背一人者居多,还有双背式,曲柄一架式(前一后二或前二后一)几个组合。铁棍上扮演戏剧人物的孩子年龄限在10—12岁,要求身材匀称、相貌漂亮、体重不超过30公斤,总重量约120公斤,若加上行进中上下起伏的颠力,总重量则在150公斤以上。随着铁棍的上下浮动,棍上儿童水袖前后摆动,加之拉梢者一点杆的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背棍、铁棍表演看上去平常,却实有丰富内涵,它要求大人与小孩的巧妙配合。指挥一敲锣,背铁棍者运用踮步、侧步、丁字或野鸡串等步伐,进退快慢务必步调一致。上面的小孩则一前一后摆动双袖。表演者甩手扭身都有统一要求,抬左肩迈右步,抬右肩迈左步,全迈人字步。同时还要求组与组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音乐之间都要紧密配合。铁棍走走停停,背棍穿插行进,当表演者做单跳、打剪子股等有难度的动作时,人们会呐喊鼓励、拍手叫好。

背铁棍装扮的戏剧剧目主要有《仙女下凡》《八洞神仙》《鹊桥相会》《嫦娥奔月》《凤仪亭》《金光阵》《金山寺》《红灯记》《沙家浜》《二相公担水》等。


        晓义背棍发展至今,除人物造型外,对亭台楼阁等道具也予以装饰,加入灯光,夜间表演时别有风韵。登高远望背铁棍表演队伍,犹如一艘行驶在人海之中的凯旋之船。这一非遗项目充分展示了祁县民众的文化创造力。


        2006年12月,背铁棍(抬阁、挠阁)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图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晓萍 李艳洁提供)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