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是榆社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体,具有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乐喜庆的艺术风格, 地方特色鲜明。
榆社古县志记载霸王鞭与榆社人石勒有关。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中的后赵王石勒是榆社人,他被誉为“王朝之魁”。石勒立志称霸中原,他率兵打仗获胜之后,兵将们喜悦之余拿着枪械手舞足蹈起来。这种舞蹈后传入民间,逐步发展成为彩鞭舞,表达了后赵王称霸中原之意,因此有了“霸王鞭”的称呼。由此推断榆社霸王鞭是从战争或武术中演化而来。
榆社霸王鞭使用的主要道具就是鞭,它用长约1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棍杆两端系上小铁环、铜环,后改为铜铃,并系上红绸布条或金色穗条。霸王鞭舞蹈以用鞭端磕打四肢为基本动作,传统打法为“八点法”,即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平抬),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平抬),七点磕右腿(平抬),八点磕左脚掌(由身后跳起)。后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原“八点法”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八点,两个四点。磕打的位置不再局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双鞭互磕、触打地面等动作,所舞动的“鞭”也由单鞭变成双鞭,此后又由一长一短的双鞭发展为两根一样长的双鞭。1995年,在省、市群众艺术馆专家的指导下,榆社霸王鞭将动作发展到磕、打、推、转、挑、翻、荡、摇、摆、甩10个花样,表演形式更加多样。
在音乐伴奏方面,节奏是四二拍,羽调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笙、笛、管、唢呐、锣、镲、鼓、小锣为主要乐器,音乐节奏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改革创新,音乐节奏由原来四二发展到四三、四四拍,又增加了锣鼓点(干巴点)。
霸王鞭舞蹈表演形式分为双人舞蹈和多人舞蹈。双人舞蹈为原有表演形式,即由一男一女表演,男持鞭、女舞扇,男着古代将士服,女穿柔纱彩衣。表演人数较多时变为群舞,成为广场舞蹈表演形式。
霸王鞭是当代榆社舞台文艺演出和街头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代表性的是城关附近,南川、西川一带的霸王鞭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成立了整理民间霸王鞭保护组,与传承者一起对霸王鞭的舞蹈、音乐、乐器等进行改革,使其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更具时代特色。1999年,榆社霸王鞭艺术团成立。2006 年,霸王鞭培训基地和示范点成立,2007 年左右,榆社霸王鞭编成乡土教材进入全县中小学校。这些举措使霸王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006年12月,榆社霸王鞭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图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晓萍 李艳洁提供)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