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从云冈书籍看云冈文化——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四

从云冈书籍看云冈文化——云冈石窟院史馆十大看点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日期:2019-12-09 11:21 974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专业工作集体以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为己任,深入推进云冈石窟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出版学术专著和多种宣传云冈的画册、书籍,广泛普及云冈文化,同时也成为游客必备的旅行指南。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云冈石窟专门管理机构制作了多种面向国内外游客的云冈石窟说明书和普及性画册。其间,又有国家相关部门和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大型彩色画册出版发行。通过编写这些图文并茂的云冈石窟宣传书籍,有效加强了石窟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其中在《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册中,发表了一批中日学者关于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实现了云冈研究的国际性合作,也使石窟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以快速提高,出现了一批“身在石窟、学在石窟、用在石窟”的石窟研究人才。之后,配合国家统一计划,由云冈石窟专业人员参加制作的《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云冈石窟雕刻》《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云冈》等大型画册也相继出版发行。


  教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成为云冈石窟研究跨越新台阶的里程碑。1988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石窟考古培训班,由北京大学考古系主持教学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国内各石窟研究和保护单位培养了一批业务人才,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云冈石窟研究的进程。作为此次培训班的最终成果,之后出版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至今仍是中国佛教石窟研究的重要教科书之一。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撰写的《云冈石窟编年史》是研究云冈的典范著作,该书采用编年体形式,列十四编,纪事起自战国秦汉,迄于中华民国,跨越2400余年,洋洋60万言,将云冈石窟置于历史长河之中,视野广阔,纪事全面。


  翻开《云冈石窟编年史》,清晰的历史脉络、宽阔的考证视野、细致入微的纪事方式梳理出云冈石窟的发展历程。该书以云冈石窟为主线,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以正史、佛乘的记载为主,广泛吸收别史、野史、道藏、金石、地理、小说、笔记、论著等相关内容,系统地将云冈石窟,乃至中国宗教、大同地方的历史脉络展现出来;以中国传统为基点,放眼古印度、希腊、罗马、西亚、中亚,探索云冈艺术之源;以拓跋鲜卑的北魏政权为中心,瞭望新疆古国和江南六朝,考察其融通与发展,在浩瀚的古典文献中检索出与云冈及其历史背景、宗教发源相关的材料,点点滴滴,一一道来。


  由王恒编纂的《云冈石窟辞典》,收录各类词条2321个,涉及内容有云冈石窟的历史、地理、地质、规模、建筑、佛教、碑铭、图像、图案、装饰和石窟的保护科研、调查记录、考古研究、名人考察、文献记载以及与石窟关联的其他历史状态等。《云冈石窟辞典》清晰地梳理了云冈石窟的脉络,内容按十五个大类区分:寺院洞窟、历史、佛教、窟龛形制、佛教造像、佛经故事、艺术装饰、音乐舞蹈、石窟附属、石窟关联、碑文铭记、保护管理、考古文论、历史人物、访问辞赋。全书共80万字,汇集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多年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既是一部积攥千篇之文、垒砌万言之理的文化典籍,也是一部既可为专业工作者提供查阅的石窟资料工具书,又可以成为人们全面了解云冈石窟的精选读物。


  2012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社联合制作《云冈石窟雕刻全集》。此书是一部全面反映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大型摄影画册,以洞窟编号排序,依洞窟规模及其附属洞窟多少,客观、准确地记述洞窟内容。云冈石窟研究院调动全院业务骨干参加《云冈石窟雕刻全集》的编辑制作。这一浓厚民族文化情感的巨著,成为云冈石窟研究、宣传、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为给石窟造像留下完备的视觉档案,并对濒危艺术杰作进行抢救性的系统记录,将历史上、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总结,及时公布最新考古成果,2013年,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为主编的编纂团队秉承图像学理念,启动了《云冈石窟全集》编辑工作。历时7年,终于编纂完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身,编号洞窟45个,前19卷全景式展现了石窟群的所有雕刻内容,第20卷则总结概述了历次考古发掘成果。《云冈石窟全集》首次全面披露窟前考古成果,并首次通过电脑模拟呈现了第20窟早已坍毁的西立佛等,极大带动了云冈石窟的学术研究,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和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


  近日,复旦大学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开启了走进石窟、拜访石窟人的文化之旅。当代文博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克忠是此次文化之旅拜访的主要研究专家。黄克忠积极推动我国文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培训。在黄克忠看来,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是从石窟寺保护开始的。国际合作不仅拓宽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经验,也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诉求,推介中国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几十年的石窟寺保护国际合作,成就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黄克忠全程亲历了石窟寺保护国际合作。


  大同文博专家解廷藩老先生是黄克忠上世纪60年代的舍友,他们在石窟保护中结下深厚的情谊。在此次文化之旅中,多年没见面的老哥俩第一次相聚。他们相见,聊得最多的话题依然是石窟保护。解廷藩的儿子,府文庙文物管理所所长解玉宝告诉记者,父亲常和他谈起,我国石窟寺的科技保护是从上世纪60年代云冈第一窟第二窟的实验开始的,父亲从那时起就是主力参与者,60年代的实验、70年代的“三年大会战”、八五工程……回忆起那些奋斗的岁月,老人家思绪清晰,侃侃而谈。在云冈石窟院史馆,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云冈石窟保护实验方案和报告,还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状。这些书刊资料和研究成果在当时相关媒体均有报道。(赵永宏)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