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发布日期:2019-11-22 16:01 1203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太原道



        与气候湿润温暖、雨水充沛的南方城市比起来,太原实在是难以与“花城”“森林城市”等称号联系起来。但是这并不妨碍太原人对于花卉草木的喜爱,除了太原与日俱增的绿化率和公园数量外,以花木命名的各类地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六个区有三个与花木有关


        中国有800多个市辖区,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区名为三个字的并不多,其中以花木命名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这屈指可数的三字花木区名中,我们太原就占了三个,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个区名里竟然就涵盖了草、花、树。


→ 尖草坪 ←


        尖草坪,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一块长满了尖草的草坪。“尖草”是什么草?据《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记载是“叶尖带刺的野草”,然而似乎并没有一种草就叫“尖草”。其实,“尖草”为“菅草”之误,菅草是一种生长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或林缘向阳处的叶长根坚的常见草,可能是由于“菅”字生僻,所以后来误传为“尖草”。在民国以前,这里是荒丘野坡,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北炼钢厂的建立,工人和商贩陆续在这块“草坪”上开荒建房,这里才逐渐有了居民。此后,由于太钢的扩大,这些“草坪”上或建起了厂房,或盖起了宿舍,形成了街道,其中最大的一条主街就在1955年被命名为尖草坪街。此后的尖草坪街办、尖草坪区与此一脉相承。以尖草坪命名的街巷还有尖草坪南巷、尖草坪北一巷~尖草坪北四巷。


→ 杏花岭 ←


        与屌丝尖草坪比起来,杏花岭可算是个高富帅。此地原为宋朝太原城外的山脉,地势较高,形成山岭,明朝太原城扩建后,并入城中。因为这里多植杏花,风景优美,所以成为了晋王府的花园,杏花岭也由此得名,并从一个园林名发展成为街巷名,再到街道办事处名,直至成为了一个城区名,同时,它还是太原众多老地名中不加通名直接以专名称呼的街巷名。在这之后的600多年里,此地虽然先后被学校、军队、侵略者、运动场占据,但是始终都是太原城内一块大面积的绿地,然而这块太原城的绿肺还是消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因杏花岭得名的街巷还有杏花巷。


→ 万柏林


        “一万个德国首都。——打一太原地名”这是网络上一条“霸气”的谜语,谜底就是万柏林。不仅如此,万柏林还和并州、窊流成为太原最易读错的三个地名。其实,只要了解万柏林的来历,就不会将其与柏林联系起来,更不会读错。万柏林本名万柏陵,相传是阎锡山为自己选定的风水宝地,盖因此地林木稀疏,所以阎氏准备在此栽种万棵柏树,用作百年后的陵园,万柏陵也由此得名。后因国共内战,阎锡山仓皇出逃,万柏陵空有其名,当地居民嫌“陵”字晦气,便改为万柏林,现有因此得名的万柏林路。不过现今此地并无柏树,遑论万棵之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传,阎锡山小名万喜子,故将“万”字嵌入地名,以图留名。“进山中学”里有他的名“锡山”的“山”字、“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里有他的字“百川”的“川”字大概也是这个来历。

 

最有名的花木地名


        太原知名度最高的花木地名其实并非这三个区名,而是得名年代相差900年的柳溪、柳巷和桃园。


→ 柳溪


        1025年,陈尧佐任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他下令在东岸筑起长堤,又引水于堤内蓄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植柳树,形成园林,取名“柳溪”,柳溪也成为了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胜地。正因此,其时的太原也就有了“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元末,由于年久失修,美丽的柳溪逐渐泥沙淤积,岸边草木也渐成残花败柳。至明朝中叶,洪水冲毁堤坝,500年园林终成废墟。解放前夕,这里已是一片荒地。1954年,十三冶公司在此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1958年铺沥青路面,当年7月15日,正式将此街命名为旱西三巷。1982年6月18日,因处柳溪遗址,又更名为柳溪街。如今的柳溪街绿树成荫,由于植被覆盖率高,已是太原有名的林荫大道。


1.jpg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柳溪市场


2.jpg

█ 太原的柳溪胜景已经消失,只有通过柳溪街这个地名来遥想当年


柳巷


        柳巷之于太原,正如王府井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关于柳巷得名的来源,即柳老太太掩护常遇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因为这个故事并未出现于史志古籍,只是口口相传,令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柳巷的记录就是1408年编纂完成的《永乐大典》卷五二〇一中的“元坊名……皇华坊(即小柳巷)、澄清坊(即大柳巷)”。小柳巷即今柳巷,大柳巷即今西肖墙和上肖墙。现以柳巷命名的街巷还有柳巷南路。


3.jpg

4.jpg

█ 柳巷


桃园


        相比于得名数百年的柳溪和柳巷来说,得名仅80多年的桃园可算是个小弟弟。这里原为荒滩堤坝,明清时曾设演武场。1930年,城内有人出资在此种植树木,尤多桃杏,方圆百亩,四周土墙,设东门,南有土路,通水西关。每逢春暖,桃杏花开,色彩诱人,芳香扑鼻。城中的红男绿女都来此地游赏,而且游者踊跃,时人称桃花园,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景致。然而解放战争时,阎锡山为给军队空投食物,将这里的桃杏树全部砍伐。解放后,此地又兴建市委宿舍,楼群林立,形成道路,因在原桃花园旧址,故名桃园北路。迄今为止,以“桃园”命名的街巷共有23条之多,仅次于有26条派生街的义井。


5.jpg

6.jpg


其他以花卉命名的地名


        铁菊巷:铁菊巷原址位于坡子街西侧,东与北仓巷斜对,多年前因龙潭片区改造而消失。相传明朝成化年间,有两户居民在此建宅,一户是铁匠,一户养菊花的花匠,故名。不过,铁匠铺和花店挨在一起感觉怪怪的,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说法,传说铁匠打铁时铁水飞溅,犹如菊花盛开,人称“铁菊花”,人们为了褒扬铁匠的技艺高超,便命名此巷为铁菊巷。后有派生的铁菊东巷、铁菊西巷及铁菊头条、二条、三条。


        杏林:在老城外的桃园附近,与桃园相对的还有杏林,据说桃花园中除种有桃树外,还广种杏树。后在命名与“桃园某巷”相交的巷子时,便以“杏林某条”来命名,也算保留了老太原的一处回忆。以杏林命名的街巷有杏林一条~杏林七条,这也是太原唯一一处派生街名的序数词超过“六”的地名。


        桃杏街:除桃园和杏林外,在白家庄街办还有一条桃杏街,此街因桃杏村得名,桃杏村又得名于该村早年间种植桃树和杏树较多。


        新兰路:新兰路因连接新城和上兰村而得名。古时此地河滩之中马兰花茂密,故村庄得名兰花村。后河滩被淹,兰花绝迹,改名兰村。为别于村东南之另一个兰村(下兰村),故称上兰村。


        花园后:花园后泛指位于尖草坪北宫花园后面的一块住宅区,是一处以花卉泛指的地名,有花园后街、花园后南街等派生街六条。


        除此以外,太原其他以花卉命名的地名都为虚指,只是采用了花卉的美好寓意,并非此地真有此花。如兴华西小区的菊花巷、玫瑰巷、米兰巷、牡丹巷、芙蓉西巷、芙蓉中巷、芙蓉东巷,兴华南小区的竹园、杏园、荔园、梅园,以及西流村附近的花溪路。

 

其他以树木命名的地名


        绿柳巷:绿柳巷和大名鼎鼎的柳巷虽仅一字之差,但是知名度却相差甚远。绿柳巷南起后营坊街,北至北大街。原本为靠近黑龙潭的湿地,相传1912年有河北人迁来此地居住,并广植柳树,一度绿柳成荫,取名绿柳街,后改为绿柳巷,因其得名的还有绿柳头条、绿柳二条、绿柳东巷。


        唐槐巷:唐槐巷是个很诡异的地名,因为据《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2008年版)》记载:“唐槐巷北起狄村街,向南折东至狄村东街。”然而按图索骥找到的却是狄公巷,也就是说,唐槐巷和狄公巷是一条街巷!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槐巷的解读,因为在整条狄村街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唐槐。无论是唐槐公园里的有着1300年历史的狄母手植槐,还是狄村东街的三株唐槐,都为唐槐巷的得名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此外,在经济区还有一条唐槐路,此路为新建道路,既与狄村相隔甚远,又无唐槐长于路旁,其实只是和与其相邻的唐华路、唐明路一样都是附会嘉言而已。


        劲松路:劲松路早年为空地,1978年建成山西省休干所后筑成此路,曾起名休干所路。后改为夕明庄,取自叶剑英《八十抒怀》诗中的最后一句“满目青山夕照明”。但是有人认为“夕明”二字不妥,又因道路滨临汾河,改名为滨河路。1982年,因在汾河堤岸上新建滨河路,又取毛泽东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改为劲松路,比喻老干部似苍劲挺拔的青松,仍以有生之年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另有劲松路的派生道路劲松北路。


        柏杨树街:柏杨树街因柏杨树村得名。柏杨树村原名白杨树村,相传早年间村南有两棵粗而高的白皮杨树,村名因此而得。后因村中不仅有杨树,还有柏树,故改名柏杨树。另有柏杨树北一街、柏杨树北二街、柏杨树北一巷、柏杨树北二巷等派生街10条。


        槐荫东街:槐荫东街位于柴村,西起迎宾北路,东至亨通北路。因路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槐荫西街。


        红枫一巷:红枫一巷位于柴村,北起昌盛西街,南至希望西街。原名影后街,因位于区电影院后而得名。后因毗邻崛(山围)山,而崛(山围)红叶为太原古八景,故取红枫来命名。另有派生街红枫二巷。


        椿树园一巷:椿树园一巷东起铁三局洗净剂厂,西至太榆路北段。因此地在民国时期有一处椿树园而得名。另有派生街椿树园二巷。


        葡萄园:南起南沙河、北至双塔寺街的葡萄园在解放前是一片空地,1953年由山西日报社占用开辟为果园,以栽植葡萄树为主,故名葡萄园。后取消果园,建起宿舍,形成了一条小巷,仍命名为葡萄园。


        紫竹巷:紫竹巷位于西流村附近,西起和平北路,东至鑫源路。由于太原并非紫竹适宜生长的地区,所以此地应该也是采用了紫竹的良好寓意而命名的虚名。


        此外,与树木有关但是并未实指的地名还有森园街、森园南街、晋阳街小树林一巷、晋阳街小树林二巷。(郝波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