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小记者在赵树理旧居手持团旗开心合影。
山西晚报小记者们全神贯注,侧耳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述。
山西晚报小记者专注地在陈列馆内观看赵树理的相关历史照片。
扫码看视频。
在全民阅读大会掀起的热潮余韵中,日前,30名山西晚报小记者,怀着对文学的崇敬与热爱,走进位于太原市南华门15号的赵树理旧居陈列馆,开启了一场探寻文学巨匠人生轨迹,感受经典文学魅力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青砖灰瓦间触摸历史温度
当日清晨,赵树理旧居陈列馆前,阳光跳跃在街巷斑驳的青砖上,山西晚报小记者身着统一采访服汇聚于此。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踏入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与文学巨匠赵树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赵树理先生1965年从北京返回山西,在这里生活工作直至1970年去世,这五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反映山西本土生活的作品……”随着娓娓道来的话语,小记者们首先驻足于旧居院落前。尽管北院尚在修复中,但现存的南院及东西厢房已完整保留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西房的书桌、东房的床铺、南房的灶台,每一件旧物都仿佛带着时光的印记。当得知书桌上那盏锈迹斑斑的台灯曾陪伴赵树理度过无数个写作夜晚时,小记者昝若涵轻声感叹:“原来作家的创作环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舒适,他们的灵感都是在这样朴素的环境中迸发的。”
三个展厅里解码文学人生
穿过木质回廊,小记者们依次走进三个主题展厅,如同打开一本厚重的文学传记。首先走入“生平展”,触摸赵树理的人生经历。从1906年出生于沁水县尉迟村的少年时代,到求学、革命、北京工作及晚年回晋的人生四段式,通过泛黄的照片、珍贵的手稿和历史文献,勾勒出赵树理从乡土中走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生轨迹。
当看到赵树理青年时期在战乱中坚持创作的资料时,小记者中有人提问:“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赵爷爷坚持写作?”讲解员答道:“是对农民命运的关切,对文学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谈及赵树理的稿酬故事时,讲解员提到他曾将《三里湾》获得的万元稿酬捐献给家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工人月薪约三四十元,一万元相当于普通人近20年的收入,赵树理此举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怀。”讲解员说。
了解赵树理的人生经历之后,进一步聚焦“创作成就”,小记者们有了更深刻的感知。通过“早期创作”“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曲艺戏剧”五大板块,系统明晰了赵树理的文学脉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经典作品的初版书籍、译本及改编剧本整齐陈列,其中一本1943年出版的《小二黑结婚》,繁体字、竖排版的呈现形式引起了小记者们的好奇,不由感叹“这本书比我的爷爷、奶奶年纪还大吧!”里间还原的书房场景中,那张伴随赵树理从北京返晋的“司徒雷登书桌”尤为醒目,讲解员讲述的“书桌故事”让小记者们感受到了文人辗转中对创作工具的珍视。
从自己的文学创作,到“山药蛋派”奠定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催生“山药蛋派”的文学实践,到作品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的艺术转化;从被翻译至20余种语言的海外传播,到茅盾、老舍等文学大家的高度评价,每一个转变都让小记者们惊叹于这位“农民作家”的影响力。
互动体验中点燃阅读热情
在参观过程中,陈列馆内的互动电子屏成为小记者们的“打卡点”。通过触屏操作,他们观看了赵树理作品改编的戏曲片段,为深化阅读体验,陈列馆还特别为小记者们安排了“经典段落诵读”环节。在第三展厅休息区,《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占卦”的片段被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孩子们模仿着书中人物的方言对话,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了赵树理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幽默风格。小记者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名著离我们很远,今天读起来才发现特别有意思,就像在听身边的故事。”
展厅里,一台形似马鞍的小型印刷机吸引了众人目光。讲解员指着机器向小记者们提问:“大家知道这台印刷机为什么设计成马鞍形状吗?”小记者董呈宇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是为了方便在战争时期运输和隐藏吧!”讲解员笑着点头:“没错!这种便携式设计能让进步刊物印刷设备在转移时更隐蔽,同学们知识面很广啊!”现场响起一阵掌声,董呈宇的回答不仅准确,更展现出超出年龄段的知识储备。
探访结束后,赵树理旧居陈列馆的讲解员与工作人员纷纷对小记者们竖起大拇指。小记者们的表现远超预期,无论是董呈宇对马鞍形印刷机的精准解读,还是其他小记者在互动环节中对赵树理生平和作品细节的积极抢答,都展现出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原本担心孩子们会觉得枯燥,没想到他们不仅听得认真,还能快速抓住重点,甚至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讲解员也表示:“从孩子们的提问和互动中能看出,他们对文学和历史有真心的热爱,这种主动求知的态度让人惊喜!”
阅读课堂延伸从旧居到精神传承
参观结束后,山西晚报老师结合全民阅读大会的主题与赵树理的文学人生,为小记者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拓展。“赵树理先生始终扎根乡土,用文字为农民发声,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农村的变迁。”老师指着旧居院落说道,“全民阅读不仅是读经典名著,更是要读懂像赵树理这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精神——他们的文字里藏着‘为谁写作、为谁立言’的答案。”
山西晚报老师还分享了赵树理“山药蛋派”创作理念与当下阅读倡导的关联:“他主张‘写农民看得懂的故事’,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阅读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一脉相承。就像《小二黑结婚》里的人物和情节,看似家长里短,却蕴含着打破封建思想的勇气,这种‘接地气’的文学力量,正是经典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小记者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记录着,小记者赵子墨表示:“今天知道了他把万元稿酬捐给家乡,又听了老师讲他的创作理念,突然觉得这位农民作家离我们很近,他的故事就是最好的阅读教材。”
这场临时增设的“阅读小课堂”,让小记者们在历史场景与现实思考的交织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学传承与全民阅读的深层意义。正如山西晚报老师所言:“走进旧居是沉浸式阅读的开始,而读懂赵树理笔下的人民情怀,才是今天这场活动的真正收获。”带着满满的笔记与感悟,孩子们纷纷表示此行是一堂远超预期的“行走的阅读课”。
当日中午,探访活动在小记者们的合影中落下帷幕。小记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心得:对赵树理“文学为人民”理念的理解,赵树理旧居院落的简易平面图,“接下来要读的赵树理作品”书单。
一位小记者在采访本扉页写道:“今天我摸到了历史的青砖,也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以后我要多读经典,像赵爷爷一样,用文字记录真实的生活。”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