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发现大同镇长城之美最好的季节。层林尽染的山岗间,黄色的夯土巨龙逶迤,气质较平时多些雄浑与沧桑。丰收后的田野,湛蓝的天空,流波飘转的小溪,金黄的杨树叶,绛红的杏林……触之所及皆可入画。
这一次目的地,右玉云石堡附近的大沙口长城,探访秋天的山水美景。
二道边
今年夏季雨水较多。时值深秋,长城附近山地上依然可见处处绿植葱郁,往时已显枯黄的蔓草仍杆绿叶张,一丛丛一簇簇,在秋日暖阳下自在摇曳。

秋水
新修的长城旅游公路车稀人少,估计外地游客多到传说中的网红景点打卡,不太关注深山里的美景,所以一路行来比较顺畅。路在绵延的山岭上来回盘旋,坡度较高处前窗只见蓝天,朵朵白云随性地点缀,观之,心情瞬间惬意而慵懒。
车窗外,景色不时变换。忽而山恋起伏,大地似锦;忽而牛羊满山,山林连绵;忽而崖高岭峭,似可摩天。路边偶尔出现的古代墩台,为现代公路立起路标,提示访客——向前走,没错。墩台多为方形,体态沉稳,体色灰褐,展现着岁月洗礼后的从容。
过了“十三边”路标,朝“偏关”方向行驶,地形地貌变得平缓。不久,可见山梁上,黄色夯土的长城墙体错落起伏,十分显眼,有些震撼。车转过几个急弯,目的地大沙口到了。
秋天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大地收获的味道,田野行道树变成金黄色,按时提醒季节所至。透过金色树叶,长城完整的轮廓尽在眼前,与数百年前一样。当地人称大沙口一带的长城为二道边,对应西边的头道边。边,即边墙,明代对于长城的称谓。大同镇长城记载中常有大边、二边、三边之述,民间多闻头道边二道边之说,既含地理概念,又有时间解读。今天的右玉平鲁两县,明代属大同镇西部防区,出于应对河套平原蒙古部落袭扰的需要,在今天晋蒙界多筑长城,以期借此降低双方发生冲突频率。
军卒民夫,肩扛手提,一筐筐黄土被运上山脊,倒入版筑里,夯实再夯实,如砖一般坚硬,五百年风吹日晒,依然形态不改。据传,夯筑之法已有数千年历史,新石器时代末的古国时代,先民已用夯土技术造城护佑家园,至西周“版筑”技术已成熟,《诗经》有记:“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描绘出古人夯筑劳作的场景,形象而生动。
抚摸五百年间的边墙,质地粗糙坚实,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石匠河
明代大沙口长城属大同镇下属威远路管辖,与楼沟、口子沟、井沟、火盘沟、韭菜沟一线,守护着晋蒙交界处的河口通道。
河名王石匠,发源于右玉县丁家窑乡黑家湾村,古时是晋北通往河套平原的必经之路。河床平浅,河谷宽敞,适合大队人马快速突袭。明弘治十三年(1500),鞑靼火筛部七千人入寇,一部由王石匠河突袭威远城,明军力战伤亡余千。自此之后,这一带成为大同地区防御重点,依河建有铁山堡、新旧云石堡等军堡,形成犄角相护之势。

关口
沿河修有乡村路,向西直通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路上三两游人驻车拍照,口音混杂着晋语方言。他们的镜头里,秋天的河口美得令人沉醉。黛色青山上长城似带,与蓝天相融。河水清澈波光闪耀,倒映着两岸斑斓。杨树林金色盛装,阳光温柔地洒下,给每片叶子都镶上了一圈毛茸茸的光边,整片林子仿佛凝固成一幅油画。风过时,沙沙作响的树叶簌簌飘落,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草木香,连呼吸都带着阳光的暖意。一片静谧的金黄旁,有着大片的沙棘林,灰褐色的枝头上橙红的果实,像无数盏小灯笼在风中饱满,喜人可爱。
不远处传来嬉笑声,有孩童撩动河水,无忧玩耍。笑声惊动向日葵地里的飞鸟,正是成熟季节,它们或许是来觅食的。有两三只落在河边,好奇地四下张望,是寻觅是等待,不得而知。

牧歌
河床最宽处,长城遗迹无存。据考证古时此类位置多建关卡,以石基打底,上砌砖石,连綴两边墙体。关有门,定时开启供长城内外人员往来。关口跨河处建有拱形碹洞,供河水流淌。有人说, 河之名与当年修筑关口的石匠们有关,他们凭着简单的斧凿锤钎,打造出大明帝国远边的管理节点,功绩不见史书,却以这种方式被后人记住。纵观有明一代,修筑长城与许多人的命运相联,那些石匠的手多数一生未离斧凿,他们修关、造桥、建堡,在忍耐与付出中形成长城历史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群体。
马市城
王石匠河北侧,长城内外分布着一大两小三座城堡,十分密集。大的,位于长城内侧,位置紧靠边墙。两个小的一里一外,分布于长城两侧。当地人称之为马市城,也叫马市圐圙。
据考,圐圙为蒙古语,意指围起来的草场,也泛指圈起来的一块地方。马市圐圙的堡墙不高,多数墙体坝塌成土垄状,不似边墙那般高大挺立。今人推断,它最初修筑时的等级并非军事用途。从名字上分析,或与明中后期的明蒙互市有关。

马市
《明史》记载,隆庆四年(1570),明廷利用把汉那吉事件与蒙古俺答部修好,双方商议通贡互市,先议定于新平、守口、得胜三堡处开放马市,后“于左卫北威远堡边外”开设马市,扩大贸易额。马市分官市与民市,大市与小市。官市交易物品以马居多,明廷发银到边镇,折购成绢帛布匹后换取蒙古部落的马匹。官市之外的民市交易自由度较高,可见马牛羊皮毛和粮茶盐农具药品等,双主各取所需。最初的马市交易时间集中在春秋,称为大市,后因长城内外交流交往频繁,每月都开小市,地点固定,时间随意。 万历年间,物资交换成为明蒙双方生民日常,出现了以此为生的行商,长城内外凭添更多的人间烟火与情感依赖。

马市遗址立有碑刻,凭记这段历史。马市圐圙里已不见往昔繁华,交易场成了庄稼地,高大泛黄的玉米杆在秋风吹拂间发出沙沙的声响。风大,音若波涛;风小,似细声低语。偶尔,一两片枯黄的玉米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飘向长城外,落在另一片玉米地里。
马市相关的蒙汉往来推动长城内外的融合,农牧界线不再清晰。长城一线常见以碌碡、碓臼、韭菜、芫荽为名的村落,即为种植品种、生活习惯相近的见证。据说当年马市贸易时,边墙两边的人们常结成“相与”,形成稳定的贸易伙伴,每遇货期,同食同宿亲如兄弟,有的还结成儿女亲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供稿:温鹏毅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