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庙
地藏寺
民居
三面戏楼
大同古城有代王府,王以代为名,何解?与大同古地名有关,这是个岁月悠长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顺着恒山北麓,桑干两岸,寻找“代”的记忆。
山北
寻代线路,离不开一山一河,山是太行,河名壶流。山河为屏,护佑滋养这方生民,从数千年前已开始。
史书记载中的代,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明代学者尹耕在《代国考》一书中写道:“山(常山)北之代,始于商汤,历代国之故,齐桓之所服。赵手冀斩并,成安阳所封,公子嘉所;赵歇陈余之所。夏说之所守,刘嘉之弃,陈余所监,皆是。”
商汤时期,即公元前16世纪初,距今约3700年。彼时,天下有“三千余国”,代为其中之一。取名为代,有一种说法是代商行使管理之权的意思。关于代国建立者的族属,古籍中一般认为系北狄或戎,如《括地志》称“代郡城,北狄代国”。《后汉书》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近年来结合考古证据,关于代国有华夏族的人员构成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壶流河古称祁夷水,系桑干河重要支流。古代国近水建城,在壶流河边建起都邑,今天仍有遗迹,人们称之为代王城,代王城四周城垣保存较完整,城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周长9265米,城垣高3-12米,夯土板筑,墙基宽10-12米。在南墙有马面、角台遗迹。王城设九座城门,分别为正南荥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文门。城东南部为宫殿区,面积较大,有大型夯土台基,考古确定年代为汉。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是北太行以北,恒山以东广大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任代王组织国民集农耕游牧之长,建设幸福的家园,“其乐善美”。鼎盛之时,古代国的国土范围包括今大同东部南部、山西代县繁峙以及河北蔚县、宣化等地。阳高县、天镇县、云州区及浑源县处在古代国的核心区域。
并吞
强大富足的代国曾“在七国前称王”,于是,它被南面的邻居惦记。这个邻居姓赵,就是从三家分晋发展而来的赵国。公元前476年,赵毋恤接任赵氏宗族的领导权,史称赵襄子。他将北扩作为发展目标,盯上了代国。
公元前475年,貌似幸福快乐的一天,赵襄子盛情邀请代王,也就是他的姐夫来赴宴,地点设在夏屋山,即今天山阴县和代县交界处的草垛山。
酒肉歌舞摆在山下的大帐中,还有厚重的礼物。代王从王城出发,沿着桑干河一路向西。宴席开始,乐工奏响美妙的音乐,舞者扭动曼妙的身姿,一切都是美好的幸福的。
忽然间,上菜斟酒的厨师挥动沉重的铜勺砸向代王,顷刻间阴谋上演。代王和随从迎来了他们的厄运。这是战国初期一件重大事件,各类史书均有记载。《史记·赵世家》写道:“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周杀代王及从者,遂兴兵平代地。”
太史公的文字简短,今人只能凭想象发出无力的唏嘘。从代王城到夏屋山,直线距离约200公里,即使快马加鞭也需不少时日,一路见山川秀美、沃野千里,代王和随从们的心情肯定十分愉悦,他们还未意识到“春秋无义战”,不知此行将改变山北之地的历史走向。
赵国大军来了,过句注陉,把代国改为代郡,正式并入赵国势力范围。赵襄子将这片土地封给侄子赵周,即代成君,大剧即将上演。
骑射
代马,大剧的主角之一。代国处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很久以前已盛产名马。代马,与胡犬、昆仑玉并称春秋三宝。战国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多次游说各国君王时,常引用“代马”说明利害关系。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他对楚威王说,“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橐他必实于外厩。”他还对赵惠文王说,“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琨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所有。”意思是,如果秦军从上党攻赵,控制了句注山和恒山这条农牧分界线,那么赵国与代马就没啥关系了。赵国之君当然知晓代马对于国运的重要。当年若无“胡人代马”,胡服骑射无从谈起。
公元前307年春天,赵武灵王“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找到富国强兵的解决之道。他颁发命令,军队改穿胡人的短装服饰,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从代地招募骑兵,改进军事作战体系,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结果“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史书中描述代马繁盛时的情景,已与今日所见难合。沿着壶流河而行的公路两侧,多简破的汽修店铺。车体污浊的重卡覆载着生存的压力,不见丝毫古时代马的神韵,司机们双眼注视前方,不知很久很久以前,无数勇士驰骋奔跃,他们“能驰骑縠射,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壮健捷疾,超绝伦等”。
留名
代之名用了很久,秦始皇统一六国,设郡县,有代。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划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县为国,封兄刘喜为代王,定都仍在代王城。东汉设代郡,属幽州,领县十一。北魏以平城(今大同)为代郡。唐时,出现“代人”“代地”之称。代,成为大同的另一个称谓。直到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守卫北疆,分封十三子朱桂镇守大同,其号仍以代袭,在大同城中心位置建起一座豪华的府邸,这便是今天游人所见的代王府的前身。同期,壶流河边的代王城也变换身份,成为蔚州卫辖区内的重镇。
走进代王城,旧时格局与现代建筑掺杂一处,仍有不少遗迹可寻。四条集市街巷呈十字分布,分隔东西南北。镇内庄堡围绕街区分布,北部有三堡一庄,从东往西分别是东堡、大堡、西堡、西庄,建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当时蒙古游牧势力常袭扰边内,一旦攻至灵丘、广灵、涞源、蔚州等地,直接威胁京师安全,故守军多建堡屯兵,有军情随时出击。
硝烟散去,代王城成为晋北桑干河流域的商业中心,借地利发民智,百业兴旺,南来北往的商贾汇聚在此,带来繁华也带来财富,让代王城之名东达京畿,西抵雁门,把代、代郡、代国、代地的故事久久相传。
文/图:温鹏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