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峪风光
去年5月,跟随几位朋友一同永济寻古青龙峪,攀登华胥峰,膜拜真人洞,观瞻三孔桥,返回后念念不忘青龙峪的神奇山水,感叹故乡深邃的历史文化,多少次想重进青龙峪,再次感受青龙峪的美,更想探一探传说中神奇的玉皇洞。今年3月底终于有了机会,约了几个朋友再赴青龙峪一同去探玉皇洞。
一
记得去年探访青龙峪时,在路过玉皇洞那座山脚的时候朋友专门让我们停在蛤蟆背,从那里仰望高耸的两座山之间的夹缝,给我们讲那里就是玉皇洞所在。
我们几人驱车直达蛤蟆背,蛤蟆背是一个陡崖,山水倾泻而下,气势汹汹。到了那里,我们却不知玉皇洞的具体位置,更不知如何到达。脑子里回旋着山里老者说过的话:青龙峪里山水好,文物古迹少不了,东崖上面玉皇洞,西边一排爷爷(yaya)庵。找到爷爷庵不是就找到玉皇洞了吗?
我们四下寻找爷爷庵,忽然在西边的崖根隐约看见一座塑像的轮廓。疾步向前,在一个南低北高的石崖底下,就是爷爷庵。这里的山都是层层岩石,像是千层饼一般,而一层一层的岩石质地却不一样,坚如磐石的岩层夹着比较柔软的岩层,经过岁月的洗礼,软的不断风化剥落,逐渐形成了石庵,石庵就成了人们避雨休息的地方。
过去的青龙峪是一条通往芮城的骡马古道,沟底曾是华胥生活过的华胥峰,黄帝曾三次拜谒华神庙,祈求国泰民安。历代皇帝在这里修建楼台亭阁,以便朝拜时休息;道家在山洞修仙;儒家在沟里设学堂、书院;佛家在沟里建庙念经……就连石庵下也要塑上三皇五帝之像,以便来往的游人客商祭祀。
爷爷庵找到了,只有一尊破败的泥塑像,虽没有头,但从高大泥塑的身躯能看到精美的线条。
站在爷爷庵仰头东望,对面那两座山峰相交形成的山缝之处就是玉皇洞的所在。然而怎么上,从哪里走还是个问题。望着陡崖上一层层绿色灌木丛,顺着东山崖上石板的痕迹我们分析着路线,确定只要攀上第三道绿丛便可以到达。
石崖有三层绿丛,南北走向,每一层石崖的边上都有零星的灌木丛或者乔木,有树的地方往往就有路。对面的陡坡是无论如何都上不去的,只能向南寻找突破口。山根是潺潺的流水,逆水而上大概500多米,踏着石头越过水,从陡坡爬上第三道树丛,从那里向北绕过前面的山梁便可以到达,我们这样认为。
二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攀上第三层道路,胳膊被划破了,衣服上挂满了荆棘,绕过前面的山梁,继续前进,虽然脚下有石板,但是头上却是石崖。有的地方只能弯腰通过,有的地方得扒着树根通过,下面就是陡崖,很惊险。
拐过山头的一道弯,感觉快到了,然而现实太残酷,我们所到的地方和玉皇洞错了一层,应该从第二层绿丛上去可以直达,两层相差十几米高。我们能看见的那条山缝被古人用石板拦腰斩断,一大片石板横在石缝中,横在我们头顶,上面又用了层层叠叠的石板把整个石缝垒砌了一丈多高。
怎么办,有人提议原路返回,重新登上第二层。我望着走过的惊险之路,怎么都不想返回。我仔细研究那条石缝,里面窄,外口宽,而两边都是石壁,石壁并不是笔直光滑,多少有些棱角,我想这个是可以走的。我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去探路。
我用两手撑住石壁,用脚寻找支撑点,一步一步如攀岩般向上,俯瞰脚下是深邃的山谷。朋友们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安全前进,脚踏哪里,手撑哪里都是特定的。我在上面,需要不时拉他们一把,就这样我们从悬崖的北边登上平台。回头望去,我们无不感觉欣慰,因为我们的勇气战胜了险阻。
登上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地,南北方向有一亩大小的树木林立,芳草萋萋。东南面是陡峭的层岩石崖。南崖比东崖多出五丈,形成一个拐角,拐角处便是从山下看到的石缝。石缝纵深有三米,上面的石崖向前倾出,形成一个天然的石庵。
东崖底有一个砖砌的窑洞,南边崖底也有一个砖砌窑洞,偏小一点,都是依崖而砌。东面洞深两丈有余,宽一丈多。洞底有石板,同样有石岩横亘的平台,洞内一片瓦砾,并未见造像。
洞南有一石碑,仔细研究方知是明万历五年四月十六日所立《兴建玉皇洞碑》,上述:“维大明国万历五年间岁次丁丑,山西平阳府蒲州临晋县五贤乡石卫、董村各村营屯山庄等里众善人等同发虔心,请供东社玄帝庙全真贫道李全慧,在于中条山水谷兴圣洞卧龙岩……柴烧砖瓦石灰匠人一应工价口食费用,创修玉皇宝洞一座。”原来是明万历五年山下石卫、董村各村根据古传在现址修建玉皇洞。石碑本来镶嵌于东墙,四周券顶雕有龙凤。从散落一地的残垣断壁中可见当年的规模,那些精雕细琢的砖瓦构建像是在诉说岁月的流逝与曾经的辉煌。
三
根据三窑村余太平老人讲,玉皇洞为伏羲、女娲生活之地,这个地方有平台,有土地,石缝有水流,向北可以绕道上到石鹿峪西,那里有大片向阳土坡,适宜人类耕种生活。无论从南从北进来,道路都十分险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地形是古人防止野兽侵扰的天然屏障,难怪伏羲、女娲选择在此地生活。
传说远古时期,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华胥,带领族人打渔猎狩,活动于中条山脉这一带,这个山洞就是华胥居住的地方,也是伏羲、女娲出生地。后人为纪念他们,封此地为“玉皇阁”,洞中建有庙,供奉华胥娘娘,洞前有砖砌小戏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有庙会,还有小戏、道情在此演出,香火盛行,经久不衰。
山洞远古就有,后人依洞进行改造,根据二峪口王转窝夫妇回忆,洞口原来在大殿里面,大殿内有女娲娘娘塑像,眉目慈祥,面带笑容。绕到神像后便是现在所见的山洞,山洞中石庵下面全是相貌各异的泥塑小孩,纪念女娲娘娘抟土造人、普度众生之像。
过去的辉煌已成往事,眼前的废墟让人思索,我们怅然离去。绕过南面小洞,从石岩下向西再向南返回。
听当地村民讲,拐弯处的山崖两边有守门的黑虎灵官,一个手持宝剑,一个手持钢鞭。
下山的路顺着山崖向南,绕过两个弯,走到蛤蟆背对面,从我们爬上的地方下去就到大路了。
我们又驱车到玉皇洞不远的庙洼西嘴,看了看为华胥娘娘盖的另一座庙。其规模较大,遗址尚存,留有青砖砌顶、石头围墙。
经过一天的奋战我们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玉皇洞,一路前行,与历史重逢,再次领略了这片土地的魅力……
文字:杨洪惠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