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们在泼水
苗族舞蹈
盛夏的周末,我们打算来趟玉泉山。吃过饭,驱车一路向西。当站在玉泉山脚下,抬头望去,满山的绿意像一盆水,从头顶浇下来,连呼吸都清凉了三分。
进得山来,石板路两侧的松柏将阳光筛成碎金,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的影子在这光斑里穿行,时明时暗,仿佛一条游动的鱼。山间的风与城里的风大不相同,这里的风像从地底沁出来的,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掠过皮肤时,能感觉到毛孔一个个张开,畅快地呼吸。几个孩子举着水枪从身边跑过,水珠溅到我的小腿上,竟不觉得恼,反而有说不出的快意。
转过一道弯,忽闻人声鼎沸。原来泼水节的场地就在半山腰的一片空地上。数十个盛满清水的木桶围成圆圈,中间立着几根竹竿,挂着五彩的布条,随风飘舞。几个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正在跳竹竿舞,她们的裙摆像花瓣一样绽开,银饰叮当作响,与欢快的鼓点应和着。我正看得出神,忽然后背一凉——有人从背后泼了我一盆水。回头看去,是个戴草帽的中年男人,他大笑着喊道:“送你一盆福水!”我这才发现,周围的人早已战作一团,水花四溅,笑声震天。
我也抄起一个塑料盆加入战局。水泼出去时,能看见阳光在水珠里折射出小小的彩虹。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被我泼了个正着,她愣了一秒,随即咯咯笑着反击。她的母亲站在一旁,不但不恼,反而鼓励她:“多接些福水,保佑我们小妞平安长大!”原来这泼水节里,每一滴水都是祝福。我的衬衫很快湿透了,贴在身上,山风一吹,竟比穿着干衣服时还要舒服。
泼水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还有被父母抱在怀里的婴孩。水花模糊了所有人的身份与年龄,在这里,我们只是一群追逐清凉与快乐的生灵。一个拄拐杖的老大爷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动作虽不灵活,但每一盆水都泼得认真。他的皱纹里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岁月馈赠的钻石。
午后,我沿着山径继续向上,水汽从湿衣服上蒸发,带走身上的热量,竟不觉得炎热。路边的野花开得正盛,花瓣上还留着泼水时溅上的水滴。半山腰有个凉亭,几位老人正在里面下棋。棋盘边放着一壶茶,茶香混着水汽,在亭子里袅袅升起。我坐在一旁观棋,听他们用浓重的方言争论棋路,时而大笑,时而叹息。他们的从容与山下的热闹形成奇妙的对比,却又和谐共存,仿佛这玉泉山的两种性格。
黄昏时分,我登上山顶。夕阳将整个太原城染成金色,远处的汾河像一条蜿蜒的玉带。
夜幕降临,山下的铁花表演开始了。工匠们将熔化的铁水抛向空中,铁花如流星雨般洒落。百万盏彩灯也在此时亮起,整座山顿时化作银河倾泻的人间仙境。铁花与灯影倒映在未干的水洼里,天地间仿佛有两个璀璨世界。一个孩子指着天空大喊:“看!星星掉下来了!”他的母亲温柔地纠正:“那是玉泉山在给我们送福呢。”铁花的光芒映在他们脸上,忽明忽暗,像是一幅流动的年画。
回程的路上,我的鞋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雨后踩水坑的快乐。玉泉山的泼水节,竟让我这个成年人重拾了童年的单纯喜悦。
走出山门,我回头望了望隐在夜色中的玉泉山,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夏天。过些天,我定要再来,再做一回无忧无虑的戏水人。
供稿:金 龙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