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双塔凌霄,古太原八景之一

双塔凌霄,古太原八景之一

发布日期:2019-05-16 17:02 文章来源: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区东部的郝庄镇,因寺内东南矗立两座挺拔俊俏、高耸入云的八角十三层砖塔而闻名,俗称双塔寺。双塔,是龙城太原的象征,是太原的城市标志。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名胜——寺塔桥亭》一书中写道:“太原双塔以其高度而论,在全国所有的双塔中要数首位了。”早在明朝,“双塔凌霄”就成为古太原八景之一,是山西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双塔脚下的永祚寺,还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部采用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寺内的名家书法碑刻、明代牡丹也为全国罕见,为寺院锦上添花。2006年5月,永祚寺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寺.png


修建历史


        清康熙版《阳曲县志》载:“城外东南双塔寺,内建二塔,楼阁巍然,为晋奇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太原双塔并非同时而建,首先建起的是“文峰塔”。北宋初平定北汉后,赵宋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火焚水淹了存在1500年的繁华大都市晋阳古城。982年,又新建了一座城市,这也是现今太原城的前身。百废待兴,自然人才凋零,后继乏人。1599年,官僚学士们寻根究由,认为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因为“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于是集资兴建了文峰塔。建塔几年后,17世纪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而当年带头建塔的就是他的爷爷傅霖。


       傅霖,字应期,明嘉靖年间因一家三兄弟先后进士及第,荣登科甲,人称“三凤凰”。为此,明朝太原府为三兄弟筑“三凤坊”,并为傅霖筑“黄甲联芳坊”,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因割除积弊、整肃军纪遭同僚和上司弹劾、排斥而被罢职,归里赋闲。当时太原文运不兴,依阴阳家的说法,太原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不利文脉。只有在城区的“巽方”,造塔建寺,才能“辅之不足”,开创文运,兴盛士风,多出文人。于是,太原的乡贤士绅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提议在城东南十里的向山建造一座文峰塔,建塔补救地形的缺陷。是时,傅霖因数次灾荒,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并且敢于抗旨拒官,深孚众望,遂被举荐为“造塔建寺”的“首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傅霖不负众望,集资捐款,兴土动工,终于率众在郝庄村南的向山脚畔,建起了文峰塔和永明寺,了结了人们的心愿。塔寺建成不久,傅霖已是年逾古稀,旋无病而逝。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5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双塔寺2.png


       于1608年开建的第二座塔——宣文塔,则是一座佛塔。命名为“宣文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据说,这位当年未得穆宗皇帝宠幸的妃子,曾拜妙峰祖师为师,并向他请教乞子求荣之法。妙峰祖师回答说:“造塔、建寺、修桥补路,能大兴这三件善事,必有上天保佑。”李太后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以做“功德”为名,拿出大量金钱资助造塔建寺。建造宣文塔的费用,也是李太后资助的。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晋穆王朱敏淳认为永明寺规模局促,殿宇简陋,特书请当时护国禅师、五台山住持妙峰法师到太原主持扩建永明寺(当时习称大塔寺)。


        是年,妙峰69岁,然而,他不顾年高体衰,欣然应晋穆王之邀,亲赴太原大塔永明寺,总理了寺院扩建工程。妙峰以太原“永明寺”与五台山皇帝敕建的“大护国圣光永明寺”重名,改其中之“明”为“祚”,意取詩经中“君子万年,永锡祚胤”之句,意为福运惠及子孙后代,改永明寺为永祚寺。工程初起,妙峰发现原寺院所建大塔向西北侧斜倾,便向晋王建议在旧塔之西北增建新塔一座,建成后命名为“宣文佛塔”,从而成就了“双塔并峙”之奇观。此后,大塔寺的习称遂由双塔寺取而代之。


        在妙峰重建永祚寺的设计中,远非今日之规模,而要宏大壮丽许多。但是,年事已高的妙峰,经过4年的日夜操劳,终至积劳成疾,残年风烛。在塔工告竣,寺院仅完成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时,妙峰带病返还五台山圣光永明寺,3个月后圆寂。他所建的永祚寺,终成太原一大景观,双塔也成为400余年来太原的标志与象征。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阳曲县地方官曾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了两塔之间的过殿。据档案资料记载,这次修寺,本还计划新建该寺山门,但后来不知何故未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也曾筹砖备瓦,准备大兴土木,兴建永祚寺的围墙与山门,然恰被升迁为汉阳知府,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才由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汇召集工匠,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并辟建一简陋之极的山门。这样,总算使空旷且袒露了80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因为起建围墙和山门的夙愿,发自于前任戴氏,刘汇在工程完竣后,请戴梦熊题了“衹园胜境”的门额。今天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的山门。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杨子端等人积极活动,组织募集捐款对年久失修的双塔寺进行维修,并在大雄宝殿对面,东西配殿北端,破土动工建起六间单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门,即门额书“永祚禅林”的寺门,就是当时的产物。


双塔寺3.png


       新中国成立前夕,永祚寺由于其地势险要,成为阎锡山固守太原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名刹古寺饱经战乱,寺庙殿宇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双塔寺焕发了新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投资巨款,修复了重创于“太原战役”的宣文佛塔;实施了文峰塔的纠偏和塔基加固工程,设计新建了珍贵书法碣石碑廊,仿建了具有明代特色,与永祚寺明代所建殿堂风格一致的寺院山门和前院东、西厢房,新植了数以千计的牡丹珍奇品种,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刹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永祚寺坐南朝北,居高临下,与我国佛寺多为坐北朝南的方位不同。寺宇分寺院和塔院两部分,寺院位居西北,塔院居于东南。寺院前端为山门,向内有三进院落。前院为宾客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中院为牡丹园,松柏成荫,牡丹满园;再进为后院,尊称为佛香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方丈室,是瞻仰者敬香拜佛,谈经论道,观赏明代砖构殿宇、明代牡丹与雕塑艺术的精华地带。从中院折向东行为“墨园”,俗称碑廊院。廊内镶嵌《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等著名石刻200余块。由碑廊院踏阶而上,即到塔院,东南为文峰塔,西北为宣文佛塔,双塔凌霄,巍巍壮观,历经沧桑,屹立如故。


双塔构造


        两座砖塔平面均为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塔身底层层高较高,向上逐渐递减。塔室里用砖叠涩出藻井,中心留有一个八角形上下相通井口,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天井。由底层门洞进入塔室,登塔之道采取“壁内折上式”沿塔身内壁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可登至十一层,在结构上的相连大大加强了塔的整体性。塔身四正面,隔层设有通向外檐的券洞一孔,既可采光,又可远眺。无门洞者设假门、假窗,外观显得既对称均衡,又富有韵律。每一层塔门设置位置逐层转换,既分散竖向荷载,又丰富立面造型。塔身均为砖砌,仅在各层的飞檐角部、中部加有两块厚7厘米,宽30厘米木板为挑木(角梁)。外檐下部皆施砖雕仿木结构斗拱、阑额、普拍枋、垂莲柱、飞椽。八层以下为五踩双翘头,九层以上为三踩单翘头斗拱。


        東塔文峰塔高54.3米,底层边长4.36米。塔檐全部用青砖雕刻成勾头、滴水,外观古朴庄严。塔身收分逐层增加,曲线柔和。塔顶全部用青砖砌成八角攒尖顶,刹座八角形铁铸而成,座上三节宝葫芦,最上两节为铜制。


        西塔宣文佛塔高54.78米,底层边长4.16米,塔檐为翠兰色琉璃剪边,塔身下大上小,收分明显。塔顶中心砌束腰须弥座和刹座,上置铜质仰莲平台和宝珠。


        两座高塔同处一寺,从建筑特色看,东塔与西塔都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斗拱的结构、造型,檐、椽、柱、枋的砍磨都大同小异。虽然两塔高度一致,外形相似,材质相同,但其作用功能完全不同,造型装饰也略有差别。文峰塔没有塔基座,塔身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型,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宣文佛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型,更显得俊俏典雅。


        从建塔动因和塔的功能上来看,文峰塔基于中国道家的堪舆学说,因补辅太原文风不足而建。宣文佛塔则是依佛教礼制建造,因传说塔内藏佛舍利子,又叫舍利塔。一寺两塔,一东一西,一儒一释,和谐相处。


双塔寺5.png


东塔纠偏


        双塔寺东西两塔均有倾斜,但方向、倾斜度不一,到1993年东塔向北倾斜2.86米,西塔向东北倾斜0.53米。其中,东塔自建成后就发现有倾斜,且塔体劈裂缝隙最宽达到10厘米以上,现地基基础两侧下沉,高低不匀。《太原府志》和《阳曲县志》均有记载:“永祚寺旧塔微侧,复建新塔。”在对东塔勘察时也发现,东塔的西北面上的封板、额枋有早期用铁钉挂立砖,由此可知,在新建西塔之前东塔已有倾斜,经过近400年有沧桑岁月,塔身倾斜日趋加剧,结构构件损坏严重,塔身荷载失去平衡,六层以下龟裂严重,尤其西北面塔身受压形成垂直裂缝,大面积出现结构性破坏。


         1994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分两期对东塔施行纠偏、加固,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邀请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研究所负责纠偏。次年7月,东塔纠偏开工,采用“沉井掏土法”,在塔倾斜反方向,设9个直径2.5米,深6米的掏土井,分阶段掏土,迫使沉降较少的塔基东南部位下沉。一期工程历时40天,共纠偏2米。随后,对东塔地基进行了围护、防渗处理。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永祚寺中现存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长19.35米,进深11.3米,也被称作无梁殿。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石砍磨砌筑的穹隆形建筑。这种穹隆形发券的砖结构建筑,早在千百年前就运用在陵墓和砖塔建筑上,而直到十四五世纪即我国的明王朝时期,宫殿和寺宇才出现了这样的建筑形式。于是这种无需木材的砖砌建筑技术,便成为明代殿堂建筑中新出现的营造特征,并留下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印记,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大雄宝殿,四面磨砖对缝,当心间与两次间各辟一门,两稍间为格子棂窗。其外观全为砖砌仿木结构而制,用砖雕出斗拱、椽飞等。正面有青砖磨砍砌筑的檐柱六根,平面呈圆形,半径敞露在外,做嵌入墙状。每根檐柱的下部为青砖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檐柱与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拍枋,枋上置砖雕斗拱,除柱头科外,每间都有平身科两攒,当心间两朵攒平身科中还夹有一攒斜拱。这些砖仿木制的斗拱均为五踩双翘。为了弥补砖仿木结构所造成的柱高、檐短、出跳尺度较小等墙面显得呆板的缺陷,能工巧匠们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如同给大殿披上了半截花罩。此外,能工巧匠们还在垂莲柱与枋头的交接处,用砖雕刻出云纹等,大大加强了墙面的装饰性。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到永祚寺考察,看到这种以砖仿木,寓木质结构于砖雕砖琢为一体,构成宏大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的砖石建筑后说:“用砖仿木结构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拱、檐椽等等,这种做法运用到殿堂上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


       大雄宝殿内不用梁架,中间为南北券拱,架在隔墙与山墙之上,由于券艺高超,券弧跨度大,所以殿内显得异常宽敞高大。


       除大雄宝殿外,寺内山门、禅堂、客堂、三圣阁等殿堂,也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高超的建造施工工艺。双塔寺的牡丹、书法石刻在全国的也享有盛名。这一集古建、国花、书法、碑刻于一身,容佛、道两教于一寺的寺院,在全国极为罕见。正应了寺院二门所书的一幅对联:“古寺古殿古香添韵,宝塔宝帖宝墨留芳”。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