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林遮峪乡
林遮峪位于保德县城南,是一个隐匿于岁月长河中的古老村镇。这里群山环绕,大河奔腾,仿佛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珍藏着无数的传奇故事,等待着解锁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密码。
黄金水道的繁华记忆
黄河上有多少碛,就有多少渡口,就会衍生出多少古镇。这些古镇如明珠般散落在黄河岸边,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又仿佛一部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过往的繁华与落寞。其中,林遮峪古镇因黄河灰条碛而兴,滔滔黄河水在这里变得湍急汹涌,形成天然的水运障碍,往来船只至此必须停靠转运货物。林遮峪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
那时候,码头上船来船往,热闹非凡,船夫们的号子声、货物装卸声交织在一起。鼎盛时期,码头上每天停泊的船只多达五六十条,运输周转的货物包括煤炭、食盐、粮食、瓷器、布匹、百货、皮毛等。为方便运输,码头上常驻着赶脚的骆驼队、毛驴队。
发达的交通运输催生了古镇客栈、酒肆、商铺的发展。比较有名的商号有兴盛长、广生永、德盛长、义德成等。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汇聚于此,交易着各种货物,有本地的特产,也有来自远方的物品,彼时林遮峪的繁荣远近闻名。据村志介绍,历史上,农历每月逢二、五、八是林遮峪的赶集日,届时大河上下几十里的人云集于此,林遮峪也成为继冯家川之外又一个重要的商埠。
村子里,古老的窑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每一处窑洞的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渡口作为“黄金水道驿站”的辉煌过往。
石头文明的惊世发现
林遮峪因草丰林茂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的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界,将其推向了探寻中华文明的前沿。1971年,村民在村南堡梁台地偶然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兵器、车马器等文物。其中,109枚铜贝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金属货币。
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试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在遗址周边发现了面积不等的同时期遗存4处。遗迹有石砌城墙、房子、墓葬等;遗物有纺轮、石斧、红陶等;器形有罐、盆、豆、瓮、壶、瓶等;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划纹、剔刺纹、方格纹等。特别是发掘出的距今约五千年之久的龙山早期石砌城墙,新华网、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门报道。
为深入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研究,2019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林遮峪古遗址进行发掘。考古研究发现林遮峪石城始建于龙山早中期,废弃于龙山晚期,夏商时期基本上已经失去防御功能,与黄河对岸直线距离60余公里的陕西石峁遗址共同构成早期中国的“石城文明带”。站在遗址台地上,满目的萋萋蒿草向远处的山梁蔓延,微风吹过,仿佛能看见原始部落的袅袅炊烟,听见制陶轮盘转动的声音,眼前闪现出早在文字诞生前这里孕育的文明曙光。
自然人文交织的山水画卷
林遮峪人文历史厚重不仅体现在它的古渡和史前遗址上,更在于自然奇观与人文传说的完美交融。
解孩儿碛传奇。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水势汹涌,灰条碛暗礁密布,外地船只下行至此一般都会请本地艄公帮助放船跌碛。最艰难的是过碛,往往需要几条船上的人合于一处,一条一条转着往上拉。有时候船拉到紧要处,人和水就拔河般僵在那里,船上不来,又放不下去。一天,在进退两难之际,走过来一个背着小孩儿的妇女,见状,就把背孩子的包巾解开,把孩子放下,上前助一臂之力,帮船只摆脱困境。从此,灰条碛又称为解孩儿碛。
烽燧守望。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堠”“墩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明代,保德境内共设烽火台21座,其中黄金山烽火台规模最大,兼具屯兵、瞭望敌情、传递情报等多重军事功能。清代为防止黄河西边捻军和回民起义军侵扰,沿河设墩台。林遮峪南,墩梁中部设烽火台,底部周长21米、残高7米。外围为条石砌筑的堡墙,33米见方,残高1.5米,四角建有用做瞭望的马面墩台,与黄金山、神山、冯家川各墩形成相互守望的军事防御体系。岁月流转,林遮峪烽火台见证了无数战火与和平的交替,其坚固的石基和斑驳的墙体,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神象巡河。林遮峪村南有一巨石,当地人称为象鼻山,是林遮峪古镇标志性景观。远远望去,大象双目突显,耳朵宽展如巨大扇子,鼻子粗大如柱伸向黄河酷似巨象汲水。每当清晨或傍晚,阳光洒在象鼻山上,给它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更显大自然的造化神奇。2013年象鼻山观景台落成,成为黄河沿线的网红打卡地。
黑石崖栈。黑石崖栈是黄河沿岸的一道险峻石崖。陡峭如削的崖壁和奔腾的黄河水之间,栈道蜿蜒曲折,如同一条巨蟒盘旋在山水之间。这条古栈道刻印着过往行人的脚步,见证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保德州志·形胜》记载:“黑石崖栈在州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测。相传有人点松灯入二三里许,闻水声,恐有龙,不敢入。洞外山腰石径,上耸苍崖,下临黄河。长二十里。道路屈曲,行旅前后不相望见。昔被河西奸逆架艇泊藏,缚行人而卸其货。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州胡楠设义勇官于林遮峪,责之巡缉。奸宄远遁。又捐俸募义兵,与禅师栈俱辟为大道,出途者遂众”。
古韵戏台。村中央的明代古戏台,坐南朝北,西面临河,面阔3间、进深5架椽,卷棚顶,东西南三面围以砖墙。台基现高1米余,覆盆式柱础。柱阑上施“一斗二升”斗拱,明间4朵,次间1朵。拱眼壁透雕山水云纹松柏花卉图案。阑额下明间施云龙雀替,次间施鸳窠雀替。架梁结构为4梁架对搭牵。进出后台的东西门上下分别刻有“阳春、白雪、出将、入相”。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这里便热闹非凡。演员们在台上唱念做打,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围坐在一起,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落,成为了村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座古戏台历经岁月的洗礼,一度时期有村民存放干草,后被当成粮食加工场所,但依旧保留着往昔的韵味。2007年,被列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号遗韵。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是位于村中央的“德盛长”商号。窑楼四合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气势恢宏。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民主政府四区驻地。全国解放后先后作为小学、供销社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里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如今,虽已不再营业,但依然吸引着游客驻足,感受历史的厚重。
这些传说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林遮峪的历史天空,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同时,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
烽火岁月与时代新篇
近代以来,林遮峪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红色篇章,迈入发展新程。
冯林事件。民国7年(1918年),山西实行区村制,保德县设立三个区。三区公所设在林遮峪,成为地方治理中心。
1938年秋,为反对摊派不公,共产党员冯太春等带领冯家川500多人在林遮峪向当局请愿,要求及时解决问题。他们与旧区、村官僚发生激烈冲突,请愿的群众赶跑区长,打伤区兵和村长。“冯林事件”一时轰动全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保德领导农民反抗旧政权的里程碑,极大地提升了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力。
抗日堡垒。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林遮峪迅速成立三区游击大队,大队下设3个中队,总人数约300人,为保德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提供了安全保障。1940年1月,保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划分为5个区,林遮峪设四区区委、区公署。林遮峪所在的四区成为抗日斗争的巩固后方,民众积极参与支援前线的大生产运动,因为成绩突出受到边区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
河防前沿。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四区区委、区政府遭到驻陕西府谷县的国民党军袭击,林遮峪军民奋起还击,成为河防斗争的前沿。同年,著名作家西戎出任保德县四区抗联文化部部长。他深入群众之中,与百姓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和心声。他用手中的笔,如实地记录下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先后写出《头一次参加奋勇队》《受苦的日子算完结了》等小说、散文和通讯报道,发表在《解放日报》《抗战日报》,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斗志,使林遮峪的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信义传承。林立的商号曾是林遮峪商业繁荣的象征。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商号如同连接古镇与外界的桥梁,经营着各种商品,与周边地区进行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它们始终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和良好的口碑。有一年,“兴盛长”从马家滩“协义兴”赊到一船日用百货,不料船刚启动便触礁沉没。就在对方为能否收回货款而发愁时,“兴盛长”掌柜亲自登门结账。商号让古镇的人们了解到外面世界的变化,也将林遮峪的信义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红枣之乡。林遮峪是保德油枣的主产区之一,享有“红枣之乡”的美誉。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红枣生长。每当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红枣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串串红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点缀着这片广袤的黄土地。红枣不仅是当地的特产,更是林遮峪人的骄傲。心灵手巧的林遮峪人用红枣制作出了枣泥、枣面、枣糕等各种美食和枣牌、枣编等手工艺品。枣牌的主要原料是油枣、植秸和谷穗。图形有大小菱形、圆形、龙形等,各种图案组合,精美喜庆。植秸取吉祥的意思,谷穗取丰收的意思,红枣表示喜庆富贵。编织枣牌要在中秋节以后,在枣农打枣前。先要选取个大均匀、红色深重的大红枣和穗长、茎秆坚实的“毛谷子”为原材料。枣牌的主要用途是装饰家院,喜庆丰收,也当做馈赠礼品。如今,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
走向世界。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以“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吸引了全球40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参会,聚焦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来自保德县林遮峪的黄河滩枣、贡枣液酒、铜贝王酒等特色产品,把藏在黄河岸边的优质农产品带到全国舞台,向世界讲述保德特优农产品的品牌故事。从黄河岸边的守望到走上莫干山大舞台,保德农特产品以品质为基、品牌为魂,走出山西,迈向全国。
如今,漫步在林遮峪的街巷中,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古老的窑洞、奔腾的黄河、斑驳的烽燧,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岁月的故事。黄河的涛声依旧,历史的记忆永恒。林遮峪,这座黄河岸边的历史古镇,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图片:刘宝民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