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
盂县上社镇樊家汇村
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许多久居城市人的梦想。休闲农业的出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春风送暖,山花烂漫。4月19日,星期六,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休闲观光的游客。桃花源里公园内,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儿童乐园里,孩子们嬉笑追逐、肆意玩耍;农家乐里,游客品尝美味、阅读小憩,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
就在同一天,平定县冠山镇西锁簧村的南山农庄园里,负责人张金林正在粉刷栏杆,打造“休闲吧”。“趁着‘五一’假期还没到,我赶紧‘升级’一下农庄园,希望以崭新的面貌接待游客。”张金林说。
从多年前零星发展休闲农业,到如今盂县苌池镇神泉村、梁家寨乡石家塔村、孙家庄镇禅房村,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巨城镇西岭村、冠山镇甘井村,郊区旧街乡南沟村、西南舁乡咀子上村、清石台村,城区义井镇小河村、西峪村等集中发展,休闲农业正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资源丰富 成果可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休闲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农家体验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近年来,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可以说,休闲农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
我市作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和融入太行山文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依托丰富资源,我市把乡土、乡愁、乡情作为根本,结合乡村的文化历史、古建民居、村落布局、水系路网、周边景点等优势,打造兼具青山绿水和乡土情怀的休闲农业产业。
具体推进过程中,我市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逐步完善了针对休闲农业融资、人才引进、提档升级等方面的政策,加速资源要素向休闲农业聚集。同时,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依托各类媒体经常性宣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农村,体验乡村生活。此外,我市部分县区开展休闲农业培训,培育休闲农业优秀人才,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休闲农业发展中,让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管理技能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桃林沟、禅房、娘子关等9个村被命名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有瓦岭、南后峪、神泉、理家庄等10个村被命名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此外,平定县的“新关村—固关长城—娘子关村—下董寨村”、盂县的“猫铺小镇—石家塔村—大崔家庄村—骆驼道”2条线路,入选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不久前,“红岩岭景区—桃河公园—桃林沟景区—藏山景区—大汖古村”入选全国“花期乡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是我市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印证。
细分赛道 打造品牌
休闲农业在田野上拔节成长,折射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态势。在我市的积极培育下,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打卡地”纷纷涌现。在此基础上,我市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建设方针,总体上以农为本,大力发展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古村旅游、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推动休闲农业向“有风景可看、有故事可听、有产品可购、有地方可住”发展。
春天的咀子上村,深深浅浅的绿把这里装扮得格外好看。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咀子上村精心打造官印山、农耕广场、乡村记忆馆、拾光广场、拾光隧道、“耐火路”等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这两天,小花农家乐负责人李小花拾掇屋子、研究菜品,就等着“五一”假期开门迎客。
和咀子上村主打“绿色游”“生态游”不同,石家塔村的特色是“红色游”。石家塔村是远近有名的“盂县小瑞金”。经过发掘,村里共发现20多处抗战旧址。近年来,石家塔村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并计划创作红色题材短剧,吸引游客前来。
“我们村的特色除了‘红色游’,还有‘采摘游’。”七亘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董桃红介绍,“村里的采摘园种着高山蜜桃,每年夏天桃子成熟,人们能来采摘鲜桃,亲近大自然。”此外,七亘村还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春味现代农业产业园,人们在这里可以采摘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体验农耕的乐趣。如果觉得不尽兴,游客还可以到产业园的农产品展厅,购买西峪掌村的玉露香梨、营庄村的蜂蜜、西回村的小米、黄安村的杂粮压饼……把“乡村味道”带回家。
有的玩、有的买,还得有的住。近年来,每逢春夏,盂县上社镇樊家汇村的垂钓营地和下社村泽泊露营营地,总会迎来不少游客。大家在这里休闲垂钓、聊天小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下一步,上社镇还将积极创建“轻游周末、营享上社”的周末游品牌,打造民宿(驿站)样板项目,进一步激活文旅市场。
明确目标 未来可期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市相关部门和各县区的积极培育下,休闲农业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尤其是各村通过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建观光体验基地等,把乡村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延伸了产业链,延长了价值链。
然而,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居多等。如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因地施策、循序渐进,突破休闲农业发展瓶颈?完善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发展特色化……人们纷纷给出建议。
作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6年以前,盂县将因地制宜、融合发展、联动全域,着力打造“一脉、一核、四片区”发展格局。“一脉”即忠义文化脉络;“一核”即山水梁家寨休闲度假区;“四片区”即北部山水人文休闲度假片区、东部太行山地运动休闲片区、西部农旅融合生态休闲片区、中南部农文旅融合休闲片区,以此打造在中部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重点县。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应把乡村休闲旅游与传统农业结合,积极拓展产业链,推动休闲农业由以往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等,向烧烤、科普、科研、会议一体化建设转变。”石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保青说。
“我们村的特色是‘采摘游’,更准确说是面向少年儿童的‘采摘游’。”平定县岔口乡红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锴元说。去年,村里新种了12亩旱地麒麟西瓜并喜获丰收。赵锴元积极与学校、幼儿园对接,邀请孩子们走进红岭、亲近自然,在田间学习农耕文化,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乐趣。
休闲农业对于挖潜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意义,但其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沉下心来,多措并举、精心培育、久久为功,相信休闲农业一定会创造更多惊喜,回馈给大家。
文字:史兆慧 张泉东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