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如织
▲石径层叠
▲崖刻雄姿
随着近两年来文旅火热的步伐,运城这座城市逐渐崭露头角、小众出圈,隐匿于黄河龙门大峡谷怀抱中的河津大梯子崖景区,也绽放出迷人的风采。这里集人文与自然于一体,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美画卷,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厚重史书,其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吸引着许多游客踏上探寻之旅。
北魏古道
绝壁之上 岁月留痕
大梯子崖最负盛名且底蕴深厚的,当属北魏古道,景区之名也由此而来。
踏入景区,穿过充满趣味的“佳(夹)人巷”,晋陕大峡谷龙门段雄浑壮阔之景便映入眼帘。这段峡谷,也被称为“黄河龙门大峡谷”,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它不仅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更是“禹凿龙门”与“鱼跃龙门”传说的发生地。
沿着山路前行不久,看到一段石梯半悬于崖壁外侧,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北魏古道。其开凿历史可追溯至约1600年前的北魏时期,最初作为军事用途存在。
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和明《大明一统志》记载,当时山顶有一城,秘密屯兵而用,非倚梯不得上,只有这唯一通道。
从空中俯瞰,巨大悬崖竖石上精心雕琢的365个石台阶,呈“之”字形从山底盘旋至山顶。全程168米,垂直高差约99米,每个台阶高二三十厘米,宽两米有余。其地势之险峻,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无愧于“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的美誉。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有新的景致,每一道弯都呈现别样风光,晋陕大峡谷龙门段的美景尽收眼底。攀登过程中,对古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其中一段古道极其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外,还有壁上观音庙、古门栓与古陷阱遗迹,均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一路攀登,欣赏险峻壮观的自然风光,也是在攀登自己的“天梯”。那崖壁上深深的凿痕,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可辨,静静见证着岁月流转,让到访者沉浸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氛围中,流连忘返。
龙门之巅
历史舞台 风云见证
大梯子崖紧邻“鲤鱼化龙”的龙门,所以很多人来此,也是为了追求“登天梯、跃龙门”的美好寓意。
相传远古时,黄河泛滥成灾,舜命鲧之子大禹治水。大禹采用疏浚之法,历经四年,在龙门山凿出巨大豁口,成功疏导洪水。然而,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鲤鱼们,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出豁口,坠入十多丈深的瀑布之下,无法溯流返乡。心有不甘的鲤鱼们便找大禹夫妇理论,大禹之妻言:“能跃上此豁口者,可由禹王奏请天帝,化为飞龙。”自此,每年暮春时,无数鲤鱼逆流汇聚于豁口下跳跃,成功跃过者会被天火燃尾化龙,身价百倍。起初,此门叫禹门,后因“鲤鱼化龙”改为龙门。
诸多古籍中都留存着关于龙门的记载,明代《三才图会》描绘龙门“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形状似门”,东汉《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这些记载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让龙门的故事愈发丰富。
大梯子崖,作为大禹治水的通道,是神话与现实交融的生动见证,蕴含着勇气、智慧与希望。如今,游客踏上大梯子崖,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验鲤鱼跃龙门之路,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攀登属于自己的“龙门”。
沿着山阶一路攀登,路过当年守关将军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的“将军台”,拉着铁链条爬过半山腰的“禹开石”,走过蜿蜒曲折的“化龙道”,便来到了龙门之巅——倚梯城。
倚梯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八王之乱后,五胡十六国入主北方,朝代更迭频繁。这一带是吕梁山脉与汾渭平原交接处,也是黄河最窄处和咽喉位置,战略意义重大。方圆十公里内,北魏曾建有三座古城,都是屯兵之所。龙门山依地势建筑了倚梯城,并建造了通往城堡的唯一通道——梯子崖。唐朝元和年间,因其需靠梯子盘旋而上通往城堡,故而得名。
这里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屯兵之地,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孝文帝西巡至龙门一带祭祀大禹,昭示正统,到此考察屯兵要塞也极有可能。
北魏是一个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的少数民族王朝。同一时期的龙门石窟(洛阳)和云冈石窟(大同)以宗教文化闻名,而梯子崖却以其宏大艰巨的工程凸显军事意义和实用性,展现出北方民族的粗犷剽悍与无穷创造力。孝文帝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族汉化,为华夏文明注入活力,也为后来的大唐孕育了发展契机。
历经千年,倚梯城部分建筑早已消逝,但今人修建了大禹庙化龙殿、禹博园、天上龙门观景台以纪念,让游客得以重温这段镌刻在人们心中的历史。
化龙殿前横批“化尔为龙”,对联“登天梯,瞻禹绩,有志方能凌绝顶;览众山,启新程,无意自然跃龙门”,意蕴深厚。此联借景启示人们立大志、经磨炼,便能实现蜕变,从平凡走向卓越,跃过人生的“龙门”。
站在最顶端的观景台上,黄河风光尽收眼底,河水奔流,重峦叠翠,仿佛能看到当年将士们的英姿,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氛围,让人不由去探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七里画廊
四季胜景 自然奇观
这里除了令人震撼的天梯,还有诸多不容错过的景点。七里画廊桃花谷便是其中之一。
早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山桃花、连翘花竞相绽放,如云霞般绚烂。走进谷内,静谧清幽的氛围扑面而来,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瀑布飞泻而下,激起层层水花;山石形态各异,如憨态可掬的动物,又似婀娜多姿的仙女。这里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春天是花的海洋,芬芳四溢;夏天满目翠绿,生机盎然;秋天红叶似火,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每一季都展现出大自然独特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大梯子崖还承载着一段抗战记忆,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的禹门口战役中,日军妄图占领这一重要战略位置。我军救援部队从上游渡河,沿着大梯子崖奔袭龙门山,他们不畏艰险,在陡峭的天梯上奋勇前行,抄了日军后路,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夺回阵地。当时,我军就是从这里一段非常隐蔽的青石斜坡——滑岔,徒手攀越过去的。
站在滑岔这里,往西北望去,可以看到崖壁侧面一个天然的石洞,洞口非常小,但就是这么不起眼的石洞在抗战时期却是山顶上老百姓的救命洞,名为“米汤庵”。
为什么叫米汤庵?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支锅做饭。在黄河沿岸有很多叫米汤庵的地方,可能和大禹一路疏通河道,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条件艰苦只能选择一些天然的石洞安顿下来有关。
在当时与日军残酷的拉锯战中,每逢扫荡,村里的老百姓就都躲避到米汤庵中,次次都能逃生。因为米汤庵地处黄河峡谷,也正好是河道较窄处,抗日游击队就在黄河对面的陕西一侧部署了火力,米汤庵就正好在对面部队的火力射程之内,所以只要老百姓进了米汤庵,日军是不敢靠近的。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引人入胜的河津大梯子崖,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追寻历史的足迹,在古老的栈道、遗址中触摸岁月沧桑;还可以挑战自我,在攀登天梯的过程中突破极限……
黄河之畔的美景和人文,召唤着天南地北的人们,从这里走向历史烟云深处。
文字:薛丽娟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